姒氏家族为大禹守陵四千年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关捷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6公里处。据《尚书》、《诗经》、《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华夏始祖黄帝的玄孙、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埋葬在这里。禹下葬后100年,山下的村庄就叫禹陵村了。
每年的六月初六,禹陵村的村民们都要举行古老的祭禹仪式。据大禹的第141代孙姒绍品、第142代孙姒大牛讲,仪式是禹的儿子姒启当政时创制的,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因此,祭祀就显得格外隆重。祭祀从这天夜里开始。夜幕刚一垂下,禹陵前立即变成人的海洋。香烟缭绕、烛光飘摇之中,人们跪在地上,无论是白首的老者,还是黄发的幼童,神情都是那么肃穆。他们一声声地呼唤祖先禹王的名字,吟诵着流传了四千年的“经文”───“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姒大牛说,此歌名叫《五子之歌》,为禹的五个孙子所作,歌词大意是颂扬禹的功德。歌声字字句句传情,一直唱到次日凌晨3时。那一夜,会稽山的山上山下弥漫的是上古时代的遗风流韵。
姒氏家族的人向笔者出示了一部《姒氏世谱》,这是一个备受科研机构关注的珍贵文献。该谱曾被南宋著名文学家王十朋修正过。王十朋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为宋代名阁,其中主要珍藏皇帝御书、典籍和全国各姓的世谱等。绍兴的姒氏族人请他帮助修复世谱,主要是因为他能够饱览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各种世谱和文史资料,从而补充姒氏代代相传的世谱的不足。果然,这位王十朋拿出了一部珍贵的皇家藏本《姒氏世谱》。官本与民本的合一,这就是现在被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姒氏世谱》了。
谱中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他从舜那里继承王位后第十年,即公元前2024年冬天,他也像尧舜那样从首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或太原市或河南安阳)出发向东南狩猎巡视。他来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这里是古越人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给他造了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宫,即一个草房子,院子的正中树了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他就在这样的行宫里住了下来,并传令四方诸侯,务必在次年的春天来到茅山,他要考核大家的政绩。春天到了,禹在茅山上大会各路诸侯,对政绩突出的进行了封赏,同时也杀了一个不守政令的防风氏。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就是考核功绩的意思。
秋天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对臣下说道:“我恐怕要死在妻子的家乡了。把我葬在这会稽山上,使用芦苇做椁,桐木做棺就可以了。墓穴不要挖得太深,下面不要触及泉水。不要为了埋我而劳役这里的人民,更不要因为我的墓在这里就不让民众耕种这块田地。这样我才安乐。”公元前2023年夏历八月,禹病逝于行宫里。王族及大臣们根据他的遗嘱将他“深埋简葬”在会稽山的北麓。
陵旁至今还留有一块巨大窆石(古时下葬用的一种石头,上端带有一圆孔为系绳所用),石高2.04米,底围2.30米。这可能是禹陵村里惟一可以看到的夏朝的文物了。石上有历朝历代的题刻,东汉以来的最为清晰。
禹的儿子姒启继位后,在禹陵的北面立了宗庙,每年春秋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祭禹活动。然而,到了他的儿子太康时,由于遭到后羿、寒浞的相继篡位,使祭禹活动断绝了40年。夏朝的第六代君王,也就是禹的六世孙少康继位后,为使祭禹的活动延续下去,就封他的庶子姒无余为越王,命他率家人在会稽为禹守陵,并主持春秋两季的祭禹。所赐田地可以不向国家上缴税收,而全部用在守陵的日常开支和祭祀上面。这样,姒无余就成了姒家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在紧靠禹庙的西北侧,姒无余和他的家人住了下来,渐渐地这里就成了一个禹陵村,村民从古至今全部为姒氏。
禹第141代孙姒绍品今年已经83岁,他每天仍要在禹陵前走来走去,嘴里说着谁也听不懂的古越方言。
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家庭。
(节选)
发稿:2002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