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巨犀--沧海桑田的随想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向阳tan事情就是这样凑巧。某天,兰新铁路复线施工中,工人们在一个叫“桃树园子”的地方爆破,炸开的石头中有块大得惊人的“骨头”。这偶然的发现改变了我们的认识。
骨头是巨犀化石,学名“天山副巨犀”,是我看到的最大的陆地动物。它身长9米,身高5米,体重30吨,一天要吃500公斤树叶。
让我惊疑:它何以长得这样庞大?现今也有吃草的动物,怎么就长不了它那么大呢?提供它一天500公斤树叶的森林又该是怎样的广阔?这一切怎么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我在博物馆仰望巨犀化石时,一切归于太寂。
它在我眼前慢慢复活,它的灵魂正丝丝缕缕地游进我体内,从遥远的上古世纪反射回昔日景象,让一幕幕如此古老的场面,在我周围旋转重现。
层云迭起的天边,红霞中飞翔的鸟,被落日余辉燃烧的大海……生命浮现于海洋之中。年幼的巨犀嬉戏在海岸线上,欣然于海水流动中无穷的养分。
那古老的歌谣快乐无比:
小贝壳,小贝壳,长着光洁的耳朵
在那阳光下,在那沙滩上,到处都有美丽的小贝壳……
那时,整个吐鲁番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深深的海洋,它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也有可能与地中海相连。无论怎样,湿润海风总会带来丰富的降雨。海四周水草茂盛,丘陵起伏,长满了挺拔茂密的蕨类植物,那可是巨犀、长颈鹿、嵌齿象和其它动物们的乐园。
动物们和平相处,逐水草而居。它们的迁徙像现今人类的移民。一种几乎与恐龙一样古老的动物——吐鲁番原恐角兽,正在逐渐向东迁徙,它们穿过当时还露出水面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整个地球都是动物们的天堂。而那时,人类连个影影还没有呢。
直到某一天,巨犀睡着了。这一天在巨犀脑海中,至今仍是个空白。
当巨犀在爆炸中被惊醒时,它惊奇地发现,周围已不再是它熟悉的景象。当年一同与它在海边嬉戏的同伴消失了,失去了森林和青草掩隐的荒野,死一般得沉寂。黑夜降临,风掠过戈壁的吼叫声,让巨犀回想起最后一次听到的大海远去的涛声。
它周围站着些陌生的动物,双方相互打量,都很好奇。他们是什么动物?巨犀眼里渐渐泛起了怜悯——这样的环境他们怎能活下去?他们是一种自称为“人类”的动物。当巨犀被拉走时,希望在人类所称的“绿洲”找到它从前的乐园。
路过艾丁湖时,巨犀想,这可就那片它曾在岸边嬉戏的大海?如今却成了一片泛着盐碱的干滩,那亮晶晶白茫茫的盐壳竟让人类突发奇想,给那残留下来的一小片水洼取名“艾丁湖”(月光一般的湖)。唉,这样的月光,怎能和我们那时的月光相比呢?那是真正的“海上升明月”啊!
一路走来,巨犀感到失望。它徒然回到了它曾经喜爱的地方,却不能重新目睹它。那乐园,仿佛一位被施了魔法的公主,关进了这里的沟沟壑壑。巨犀找不到开启它的大门,只是那光秃秃的“化石山”上,随处散落着海螺和鱼的化石。有一块石头上挤满了小鱼。巨犀望着它们几乎落泪(它忘了自己已经干枯):“泉干涸了,鱼相处于陆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呀。”
是什么改变了一切?
听人类讲,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的地壳隆起。海退走了,隆起的山脉和高原阻挡住了来自海洋的暖风,那片巨大的海洋消失了。
人类如此断论,而巨犀的脑海中为什么总是一片空白呢?记忆的链条在那一霎间如噩梦般闪断,是彗星冲撞?是火山爆发?还是别的什么?总之一片空白。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时间”。巨犀其实一直处于时间当中,那失去的乐园不可能重现了。
沧海桑田。时间成了一种法力无边的手段,它既无始点,亦无终点,不经意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在漫长的岁月中,山脉夷为平地,平地沉入海底,海底又上升为陆地。而巨犀的乐园,不过是“时间”刻画在地球上的一个标记罢了。
那么,人类的乐园在哪里呢?巨犀想知道。
巨犀来到人类的绿洲,街上有一种被称作“毛驴”的动物拉着的车,好几个人坐在上面慢悠悠的走着;更高级一点的人,钻进一种屁股后面会冒烟的怪物里,转眼便不见了。
一家饭馆门口,人们正一边咀嚼一边欣赏着电视机中播放着一则广告。一拨爬虫挥舞着爪子齐声高唱:“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另一边出现了一群罐子,也挥舞着拳头高喊:“正义的来福临,正义的来福临。”随后,“来福临”们喷出一股股雾水,害虫们纷纷倒下。
接着,电视里出来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学生,一脸严肃地对着话筒说:“网络确实拓展了我的生活。”巨犀看到了一台台被线连着的电脑,充满整个世界。
每一个人在网上都有一个地址,他们称之为“虚拟社区”。夜晚,他们把真正的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右手轻轻点击一个魔鬼般的鼠标,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虚拟社区”。他们以“隐身”的方式相互交谈、倾诉情感、发泄隐私,而不必担心第二天在大街上被认出来的尴尬;他们玩“星际争霸”的游戏,经历恐怖、战争与死亡,而于自身毫发无损;玩“大富翁”,实现发财梦想:满足于一种成就感。
网络似乎成为一个“快乐大本营”……虚拟的空间不断自我复制、繁衍扩充,就像一本书里所描写的一样:“它们在相互争夺、掩盖,以蔓延的方式占领空间……它们像海底植物一样瞬间疯长,然后倏忽消失……人正是这样目瞪口呆地生存于这样纷乱的、疯狂的线条之间的。”诗人所描写的是一位画家的黑白画,而巨犀看到的却是预言的实现。“虚拟空间”——这难道就是人类的乐园?在虚拟中寻找真实,寻找那失去的乐园?
巨犀来到它的新家——博物馆,这里是人类“怀旧”的场所。里面摆放着人类有史以来与自身相关的一切事物,谷物、衣服、石器、印有文字的纸张、陶器、木器等等,它们以零散的、陈旧的、破碎的形式展示着人类的文明(人类进化的过程)。巨犀想,从此,自己也将被纳入这些“文明的碎片”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连同整个博物馆被搬进“网络”。
人类是否想以我的骨头证明,在时间的长河中,他们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偶然呢?未来的未来,人类是否也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呢?
在博物馆里,巨犀目睹了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它看到某些人类遗址,房屋、街衢、道路和岁月一样转瞬即逝。一些人要保护这些遗址,一些人却认为它的土最具肥力,挖来种了庄稼。他们本想执着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
在博物馆这间小小的房间里,人们都觉得巨犀很受委屈。其实,它已“曾经沧海”,而人类正在经历。巨犀是很心安理得的呢。不管人类想怎样,它以前只吃些树叶,现在它什么也不需要了。
那古老、悠扬的旋律重新响起:
小贝壳,小贝壳,长着光洁的耳朵
在那阳光下,在那沙滩上,到处都有美丽的小贝壳……
发稿:2002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