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张海迪的座位在哪里?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沈河张海迪是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一名残疾人。由于小时候的一场疾病,使得她再也不能同普通人一样行走,不得不终日与轮椅为伴。张海迪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时候,我从新华网上见到一张她参加开幕式的照片。
照片上的张海迪看上去十分清瘦,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主席台上的报告。和以前一样,她坐在轮椅上,轮椅停在大会堂的过道上,下面是殷红的地毯。因为没有固定座位,张海迪不得不和坐在过道边上的一位女同志共用一张写字台。轮椅紧挨着那位女同志的座位,显得很局促,两个人挤在了一起。
就是这样一张照片,使我感到诧异:人民大会堂怎么没有残疾人的专用座位呢?
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这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心,渴望与他人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待遇。然而,他们要得到这些,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汗水,甚至泪水。张海迪可以说是中国60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代表,她能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靠的是自身的努力,也是广大残障人士的支持与信任。她作为中国残疾人的代表,在政协会上应当有一个专用的座位。
长期以来,我们呼吁关心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应该说,有关部门负有这方面的义务,这也是他们的责任。很多城市做了一些工作,铺设无障碍通道,出版盲文读物,兴办特殊教育等。但是,仅有这些就够了吗?
中国残疾人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不小,6000万,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但他们所能利用的服务设施和普通人相比,相差悬殊。残疾人在公共场所的待遇,应该是有关部门工作的重心、落实的重点。比如,为肢残人士提供合适的座椅,提供残疾人专用的盥洗设施,提供残疾人专用的电话等。这些,有关部门做到了吗?
起码,在这次政协会上,我看到张海迪女士就没有一个专用的座位。她和其他委员的身份是平等的,然而却没有正式的座位,只能孤零零地坐在过道的轮椅上,和他人合用一张写字台。
按理说,制作、安装一个残疾人专用座位不是巨额投入,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有没有这个心思,想没想到。
国家早有相关规定,在公共场所要按一定比例配备残疾人专用设施。我希望下次再见到张海迪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时,她不再坐在轮椅上。
发稿:2002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