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脚下的玄机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R. Kind等利用西藏高原底部地震波的资料,我们希望能够建立出西藏高原地底的影像,进一步了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过程演化。地底影像中地函的410km与660km两个不连续面清晰可见,但是隐没的层板(slab)却没有出现。至于西藏高原北部的地底下,则是出现向南隐没的影像,这应该显示了欧亚板块向南隐没的地函岩石圈确实存在的证据。
从一九九七年开始,地震学家利用地震波的证据,建立出板块隐没到地底的影像,当时大家就非常震惊隐没的板块,居然会穿过地函的410km与660km两个不连续面,并深入到地函如此深的深处。但是这一次利用同样的方法探测西藏高原的地底,结果却颇令人失望,因为原本预期同样会出现的层板并没有出现。照理说在印度撞上欧亚大陆之前,相隔在两者之间的巨大海洋地壳应该都隐没下去了才对啊,那为何地震影像的资料却没有显示出来呢?根据本文的说法是认为,这些海洋地壳并未隐没,而是在印度板块北移的过程中,被印度板块「骑」了上去,所以这些海洋地壳至今仍在印度板块的「脚下」。
不过这次的研究成果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例如在西藏高原北部的地底下,就有一条鲜明的影像显示出向南隐没的板块,这似乎意味着在西藏高原之下,欧亚板块的地函岩石圈正在向南隐没之中,这是过去所不曾发现过的现象。同时在西藏高原底部地函的410km与660km两个不连续面都有稍微向北倾斜的迹象,根据计算这表示西藏高原北部的上部地函平均温度要比西藏高原南部高了摄氏三百度左右,只不过文章中并没有提及这个现象的成因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其实科学家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用过这个地震波的方法「看」到地底下板块隐没的影像,真希望能够早一点看到台湾附近的地底影像,是不是像现在的课本所画的那样有趣。
原始论文:R. Kind, X. Yuan, J. Saul, D. Nelson, S. V. Sobolev, J. Mechie, W. Zhao, G. Kosarev, J. Ni, U. Achauer, and M. Jiang (2002) , Seismic Images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ibet: Evidence for Eurasian Plate Subduction , Science 298: 1219-1221.
摘自http://www.sciscape.org
发稿:200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