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声音,令我们泪流满面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总有一种声音,令我们泪流满面!
山里,最难的是出山,人难出山,山民们种的粮食难出山,山里的土产也难出山,所以,交通不便是导致山区贫困的最直接原因。人们多么希望有一条路,把山里和山外连接起来,让山民们也能过上好日子啊!
建公路在山里,叫“修”路,50年前,山里的统治者是不会为山民们修路的,他们自己出行有山民抬轿子就成,收的山民们的苛捐杂税,除了被他们挥霍,就是被用来买了洋枪和大刀,对付穷极了造反的山民。那时的政府——从满清到民国,没有花一分钱来开发山里的交通,却在出山的所有路口建了“关”——收税的关卡,贫困的山民身上的油都恨不得榨出来!
49年解放后,山里才开始由人民政府每年拨款,修起了公路。几十年下来,全县修了几百公里的干线公路——山区修公路那个难啊!用炸药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全是用手,铁锤,凿子,背篓,在起伏的山崖边,一点一点啃出来的路!
光有干线公路还不行,山民们居住分散,从山民的住屋到公路边,还需要修乡村公路才能使山民们走上脱贫路。干线公路国家可以投入资金,征集民夫来修,乡村公路国家就只能配套资金,由山民们自己来修了。由于资金不足,公路等级低,山区地理条件复杂,这样的乡村公路遇雨就毁,毁了再修,难啊!
我刚进山不久,就听说山里有一个土家女,几十年来一个人修了一条公路。这次春节,跟着乡农技站的干部专程去看了看她修的路。
干线公路是沥青路,到了她修的路,就是石头路了,走在石头路上,听随行的乡干部又讲了一遍土家女修路的故事:
土家女姓向,家离公路干线只有1.5公里,却隔着两座山崖,以前人们只能背着背篓,攀爬着岩壁,来回于山里山外。土家女嫁到这里后,立志修条路,可谁都不赞成——太难了!于是,土家女每天照顾好庄稼和家庭之余,自己用一个挖锄,一个背篓,修起了路。没有人理解她,丈夫也不理解她,知道的人都说土家女是个神经病!
不知道修了多少年,土家女老了,孙子也有了,土家女的精神终于感动所有的村民,大家再也不说土家女是神经病,县里也匹配了部分资金,山民们一起动手,用了两个冬天,全长5公里的公路终于修起来了!在山崖旁蜿蜒起伏着的公路修起的第二年,这个村也整体脱贫了。
“就是她!”随着乡干部的话音,路的拐角出现了一个个子矮小的身影,背着背篓,背篓上横着一只小锄头——山民们所说的挖锄。
所有的人都围了上去,寒暄声此起彼伏。
土家女默默地用已经昏黄的眼,扫视着我们,小心地从人缝中找了条路,走了。
我看清楚了,背篓里是小半篓大大小小的石头。给乡干部使了一个眼色,我们就跟在土家女身后默默走着……
土家女忽然停了下来,艰难地侧过身去,背篓里的石头倾泻到地面上,发出石头间互相撞击才有的声响,然后,是挖锄推动和敲击石头的声音,这声音在空空的山谷中,久久地回响,这声音在我们的脑海里,缓缓地缠绕,这声音令我泪流满面!
静静地我们等在路边,多希望土家女能转回身来,跟她聊聊。可是土家女,找了条最近的羊肠小道,攀上山崖,走了!
留在我们眼前的,是土家女从做新娘开始,在众人“神经病”的眼光下,一背篓一背篓背来的石头筑起的路,留在我们心头的,是土家女用青春和岁月换来的,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实脚步,留在我们耳际的,还是那令我们泪流满面的石头与石头的撞击声……
这世界总有一种声音,令我们泪流满面!
发稿:2001年10月8日
更新:200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