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宵節春色如海的笙歌年華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元春元宵節就要到了,自漢興起的元宵節,培育出燈籠、燈謎、詩詞、元宵、湯圓那麼多至今閃耀在時間的節點上的文化之花。元宵節的歷史久遠,內涵豐富,今天就讓我們從歷史的典籍中去尋找盛唐元宵節的盛況。
唐朝以後,常常在正月十五打開居民區的門點起燈籠。唐朝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分開,這裏是指居民區的圍墻的大門。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勤政樓城墻外加了一道圍墻,從此勤政樓前樓便成了觀禮臺,樓下的廣場成為宮廷的歌舞場。每到正月十五,唐玄宗都到樓上賞燈看戲,皇親貴族和朝中重臣設有專門的看樓。夜色將盡時,就讓宮女到樓前歌舞娛樂。有詩云:“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生”。
唐玄宗的元宵燈會上,有歌舞、雜技、魔術、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抵等百戲,也有胡旋舞、柘枝舞、霓裳羽衣舞、龜茲樂、天竺樂等樂舞,還有琵琶、笙、笛、箜篌、拍板等組成的伴奏樂團。
元宵節的燈籠也出落的千姿百態,長短纖秾,富麗清雅,各有千秋。漢朝的黃色燈籠,到了唐朝,匠人毛順打造出了壯麗的燈樓。京都的匠人毛順,給唐玄宗在上陽宮做成了二十座燈樓,每座一百五十尺。(韓鄂-《歲華紀麗•上元燈樓》)
這個上陽宮,就是梅妃寫下《一斛珠》的上陽宮。上陽宮的燈樓建成後,史上有名的道士葉法善從聖真觀請來觀賞。只見上陽宮金碧輝煌,二十座燈樓座座懸以珍珠明玉,燦爛燈火映照著瑩潤的珠玉,在微風的吹拂下音韻悠揚。葉法善稱贊說這真是皇家氣派,宮中的燈籠不同凡響,然後淡淡的說,涼州的燈籠雖然不比皇宮,但是也值得一看呢。唐玄宗問到,難道你看過涼州的燈籠嗎?要知道,這二人此時在長安,涼州在現在的甘肅武威。葉法善說,我剛從那回來。唐玄宗好奇的說,我也想去看。葉法善說這個容易。於是讓唐玄宗閉上眼睛,一會兒功夫,唐玄宗再睜開眼睛時,已經到了涼州街上。玄宗用鐵如意換酒,興盡方歸,此時宮中的歌舞尚未停歇。這元宵夜發生的事,在今天大概不叫法術而叫魔術了。
上陽宮此時歌舞濃,皇恩厚,誰能想到彼時卻成了清秀多才的梅妃的冷宮,蛛絲滿梁。相比於梅妃,我更願意葉法善帶著唐玄宗幸西涼,遊廣陵的故事說與人聽。
唐玄宗嘗了一次甜頭,再不懷疑葉法善的本事。開元十八年,問葉法善說,今天哪裏最熱鬧?葉法善說,廣陵最熱鬧。玄宗說,我也想去看。一會兒功夫,殿前出現了一座彩虹橋,葉法善說,橋已成。玄宗帶著楊妃、高力士和樂官登橋,一會兒就到了廣陵。玄宗大為高興,讓樂官演奏一曲《霓裳羽衣曲》後回宮。幾十天後孝感官員上書說,正月十五有一隊仙人來了,演奏了一曲《霓裳》後又走了。玄宗大喜。
唐睿宗時,一個胡人請求在玄武樓外點燃千百盞燈供佛,都城裏的人爭著出城來觀看。
從敦煌壁畫看,唐宋時期的敦煌人會在正月十五這天舉行隆重的燃燈活動,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同樂。一份一千多年前的《河西節度使大王寶剎燃燈文》顯示,在公元964年至974年間的一個元宵節,時任敦煌地區最高長官的“河西節度使大王”曹元忠,在莫高窟主持了燃燈活動,地方的最高長官主持燃燈儀式,並有文章記載。足見當時正月十五的隆重和舉國上下,中原內外崇佛信道的宗教氛圍。
元宵節從唐宋盛世到清朝,一直都是重要的節日。至今西南的一些地區,把過年叫做小年,而把元宵節稱作大年。千年前的元宵節,節日氛圍的濃厚,燈籠的精巧新奇,遠非今日所能相比的啊。
發稿:2025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