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與難兄難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紫穹在啟蒙讀物《幼學瓊林》裏講,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的是兄弟。兄弟同氣連根,互為一體,應該和樂相處,莫要傷害大家的情誼。對兄弟亦有美好的描述,如,“玉昆金友”比喻兄弟皆具賢德;“伯塤(xūn,陶制樂器)仲篪(chí,竹制樂器)”形容兄弟間意氣相合親密無間。兄弟和睦友愛謂之“花萼相輝”;兄弟都才華橫溢流芳於世,稱作“棠棣競秀”。兄弟間患難與共,彼此顧恤喻為“鹡鸰(jílíng,一種鳥)在原”;手足分離則如同“雁行折翼”。
中國傳統人倫道德的教育,首重孝悌之道,因此,悌道,就是指兄弟之間要互敬互愛,患難與共。
家喻戶曉的成語“梁上君子”和“難兄難弟”,就出自東漢末年以賢德著稱的元方、季方兄弟和他父親的故事。
梁上君子
東漢名臣陳寔,潁川許縣人,是元方、季方兄弟的父親。他以盛德著稱,被尊為“潁川四長”之一。人們遇到難解的紛爭,都會請他出來主持公道。據《後漢書》記載,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有人因此變成了小偷!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悄悄溜進了陳寔的家裏,躲在屋梁上面,想等深夜陳寔一家熟睡後趁機偷東西。有趣的是,小偷很快被陳寔察覺,但陳寔卻不動聲色,仿佛沒看到小偷似的,安靜地坐在客廳喝茶。
過了片刻,陳寔便將全家人叫到客廳,嚴肅地訓誡道:“人活於世,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大家不知珍惜光陰,老了以後再努力學習就來不及了。所以,今後每個人都應該要努力上進,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其實作壞事的人並不是生來就壞,只是平常不知道努力學好,慢慢養成了壞習慣。本來可以成為正人君子的卻變成了小人,你們擡頭看看,在我們屋梁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羞愧難當,嚇得趕快從屋梁上下來叩頭謝罪。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像是一個壞人,可能是為生活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並贈絲絹布匹給他。小偷十分感動,哭著表示一定努力改過,後來,小偷果然努力改過,成為一個好青年!人們也因此深受教化,從此縣內再無偷盜之事。
後來,“梁上君子”一詞演變為成語,成了小偷的戲稱和雅號。蘊含著對小偷改邪歸正的勸誡和期盼。
從這則故事可知,陳寔不僅德行高尚,還十分善於教化百姓和子孫,不愧為當世德高望重的長者。據說,他曾帶領自己的子侄去拜訪名士荀淑父子,竟被當時負責觀測天象的太史官上奏於皇帝說:“德星聚集,五百裏內有英才賢士聚會。”皇帝感到十分驚異,於是下令各地查詢,結果潁川郡報告說:“當天有陳寔父子與荀淑父子相聚。”也就是說,天象昭示天下,父子三人,皆為德星下凡。專為教化世人而來。
因此他們的品德,註定對後世影響巨大,才會留下家喻戶曉的成語。啟迪人改邪歸正,努力向善。
難兄難弟
據《世說新語》記載,陳寔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長大後才德兼優,彼此難分伯仲。
有一次,元方的兒子長文與季方的兒子孝先,因各自誇耀自己父親的功業和品德最高而爭論不休,難決勝負,於是幹脆跑到祖父陳寔面前,請祖父決斷,沒想到陳寔卻說:“論學識品行,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兩人如果不論及年齡,只說才德的話,難分高下,各有所長,所以元方難以成為兄長,季方難以成為弟弟,彼此可互為兄長。
這就是成語“難兄難弟”的來歷。不過後來,成語的意思漸漸改變,兄弟“難分高下”變成了兄弟“患難與共”了。其實,相較高低,兄弟倆友愛互助,患難中不離不棄的情義,更加可貴,足見人心向善,自然會將成語化作兄弟間患難與共的內涵。這也並非偶然。
發稿:2023年10月22日 更新:2023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