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孔子說“仁”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儒家的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之木鐸”,被中共誣稱“孔老二”。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原憲問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顏淵是孔門的得意門生,孔子曾稱贊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