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唐太宗重誠信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明心

貞觀初年,太宗初當皇帝,有人給太宗上了一道奏本:“請求皇帝廢除身邊的奸邪大臣。”

不過,誰是奸邪大臣呢?這倒給太宗出了一道難題!

太宗於是召見此人問道:“朕的大臣,都是賢人,那麼,誰是奸邪的人呢?”

那人想出了一個妙計:“臣在民間,不能確切知道奸邪的人是誰。不過,可以請陛下假裝發怒去試驗群臣,如果能不畏懼陛下盛怒,直言進諫的,就是正直的臣子;如果會順著陛下喜怒,迎合心意的,就是奸邪的臣子。”

沒想到,太宗卻斷然拒絕,說道:“流水的清與濁,決定於水源,君主是政令的發出者,好比水的源頭,群臣百姓好比是流水。君主帶頭偽詐而要求臣下行為忠直,就好比水源混濁,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樣,是不合乎道理的。我以誠信治理天下,希望臣屬和百姓都沒有詐欺行為。你的方法雖然很靈驗,我卻絕不能采用。”

這個故事雖小,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所謂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一個孩子習慣性撒謊,問題往往出在家長的教育上;一個公司的員工經常互相欺騙,弊病一定在於領導層與管理制度;而一個社會造假成風,最後發展到食品、藥品造假危害生命的地步,那麼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