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寬容 忍辱修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宋真宗時的宰相。當宰相時,有一位狂妄的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文靖公的缺點。李文靖公謙虛地道謝:“等我回家後,再詳細閱覽!”
書生大怒,立即責罵李立靖公說:“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退位讓給別人,妨害賢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慚愧嗎?”
李文靖公馬上一再恭敬的說:“我屢次求請辭退,無奈皇上沒有允許,所以我不敢走!”
李文靖公跟這位書生談話,始終沒有發脾氣或忤逆的意思。
薛文清公曾經說:“辱這一個字最難忍受。自古以來,有許多豪傑之士多敗在這裏!”
清朝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王昶也曾經告誡兒子說:“別人抨擊我們,我們應當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們自己有可被攻擊的行為,那麼別人就說得很恰當了。如果我們沒有他所說的缺失,那麼他就是在妄語了。對方批評得當,則對他沒有傷害,對方妄語,則對我們自身也沒有傷害,我們又何必去報復呢?所以忍辱的要領在自我反省。”
陸文定公陸士毅說:“當對方無理抨擊我們時,如果他比我們賢能,則我們應當逆來順受,等他自己覺悟。如果對方跟我們自己差不多,比較嚴重的抨擊,我們就透過理智和反省來排遣;比較不嚴重的抨擊,我們就運用感情來寬恕他。如果對方不如我們,我們就原諒他的經驗不足。忍辱的要領在於了解別人。”
從前的賢人說:“當別人忤逆我們時,只要靜靜的省思片刻,便可以達到順境和心胸開闊的境界。”所以杜牧在詩中說:“忍過事堪喜”,這就是忍受逆境的方法。
鄭孟發說:“別人無理找我們麻煩,就好比行走在草莽中,衣服被刺上荊棘,我們只好放慢腳步,緩緩解開荊棘而已。”
雲遊齋錄記載:“凡是遇到橫逆,先要想想我為什麼會遭到橫逆,隨後再思考我處理橫逆的方法。平心靜氣,不要憤怒,則便可以消除災患和遠離橫禍了。這是處理橫逆的要領。”
領會以上數言,待人處事便沒有什麼困難了。
更新:201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