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蜀中時期的李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梁楷太白行吟圖(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梁楷太白行吟圖(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白,字太白,生於唐武後長安元年(701),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當時屬於唐朝所建置的安西都護府)。李白約五歲時,他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縣)。李白青少年時期,接觸過不少文化典籍。他自己說:“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贈張相鎬》),並“好劍術”(《與韓荊州書》),接受多方面的思想和知識。

蜀中時期是指李白定居蜀中的時期,是公元七零五年——七二六年,此時李白——二十六歲。蜀中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有奇險雄偉的山川,又有平衍秀麗的原野。李白在青年時代即已遊歷了蜀地的不少名勝古跡。他很早就受到盛行於唐代的道教的影響,多同道士交往。李白這時期的詩作,留傳下來的很少,可以考定的不到十首。這些詩篇顯示了詩人的才華,也顯現了其遊仙出世的人生境界。這裏僅賞析兩首:

一、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戴天山,一名大康山(亦作大匡山),在綿州昌隆縣西,李白曾讀書於山中的大明寺。這首詩的題目即是全詩的主旨——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前面四句寫景寓情。小溪流水淙淙,與狗吠之聲,響成一片,形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樂章。“樹深時見鹿”二句寫道士居處靜謐幽深,時見野鹿;詩人正是緣溪而行,已是正午,卻聽不到鐘磬聲,說明道士外出,點題“不遇”。“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兩句,是寫道士處所的景色,野竹參天,與青氣融為一體,從碧綠的山峰間飛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種優美壯觀的奇境。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詢的方式,問了很多人不知道士所蹤,心中愁悶惆悵。“愁倚兩三松”寫得極其生動形象,寫詩人等待道士回來,倚靠遍了道士門前的兩三棵松樹,而道士仍然未回。

二、登峨嵋山

【原文】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攜手淩白日。

【譯文】

古蜀國,今四川,群山綿綿,猶如仙山,其中最秀美的算是峨眉山,周遊登覽上絕頂,奇特山景無法一一窮究。

第二段“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寫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麗無儔,奇光異彩,分列雜陳。讓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頓入清境,仿佛置身於圖畫之中。“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進一步寫登山以後的感受。言登臨峨眉山,沈浸於丹霞翠靄之間,心與天和,似能參天地之奧秘,賞宇宙之奇觀,得到了仙家的錦囊之術。

第三段“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接著描述詩人在這樣的山光掩映,雲霞飄拂的景象下面,歡快無極。弄瓊簫於雲霄,響徹群峰;彈寶瑟於石上,聲動林泉。怡情於物外,乃得償平生之夙願。“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說明詩人早已絕情榮利,不慕紛華,在漫遊峨眉,飽覽山光之際,快慰平生,歡情已償。

末段前二句“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雲煙萬態,晴光霞影,呈於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頂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現於雲影光環之間,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塵世百慮因而滌盡。末二句“倘逢騎羊子,攜手淩白日”。“騎羊子”,指峨眉山傳說中的仙人葛由,傳說他騎著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詩人說:假如得遇騎羊子葛由,亦當與之攜手仙去,上淩白日,辭謝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