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制陶化東夷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虞舜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姚姓,名重華,今山東諸城人。舜帝才能卓越而品行高尚,青年時代就以至孝而聞名。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父頑、母囂、象傲”,幾個人串通一氣,多次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不失兄道,愛護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裏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舜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磨練自己,道德修養愈來愈高深。
相傳,虞舜還為中華陶器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為謀生計,舜曾經在黃河之濱的諸馮村制作陶器。史載“舜誠制陶,精美不窳”,舜制陶工藝精湛、陶形美觀、經濟耐用。舜制陶註重選料,嚴看火候,揉泥到位,所以他的陶器深受人們喜愛,許多制陶的人們都願意向舜請教,舜也樂於將技術授給他人。因被舜之德,很多買陶人不惜遠道而來,爭相求購。然而舜始終一絲不茍,而且連價值也不肯擡高,只求十一之利而已。
當時,舜輪制陶器的作業技術,傳遍黃河南北。而在接近東夷的某地,因為制陶的人越來越多,陶貨供不應求。陶工們為了貪圖利益,開始偷工減料,揉泥功夫不到位,燒火時間也縮短了,導致陶器質地脆弱,使用不久就易破碎,陶工們卻因省工省時省料而獲利甚豐。
舜聽說此事後,為了化導制陶人,同時也利益一方百姓,他到衛地另設陶場,在此精心研習造胚和制陶技術。舜采用先進的燒制工藝技術,力求制出堅固耐用的陶器,陶器上面還加上美麗的紋飾,陶口由大變小,很受大眾喜愛,商客都爭買舜的陶器。
傳說,因為大家紛紛購買舜制作的陶器,以至於舊陶人個個生意清淡,門可張羅。大家氣忿不過,就來和舜滋鬧。舜對大家說道:“諸位以為我是來爭奪諸位的生意嗎?可是制貨之權在我,買貨之權不在我。人不來買,我不能強;人家來買,我不能推。諸位試想,同為陶器,何以諸位所做的大家不喜買;我所做的大家都喜買?是什麼原故呢?”眾人說道:“你所做的堅牢,價又便宜;我們所做松脆,價值又貴。所以大家買你的,不買我們的了。這豈不是有意和我們作對,奪我們的生意嗎?
舜道:“對於人生日用織物,諸位一定不要松脆的物品。那麼我怎樣可以做了松脆的物品去賣給人?”眾人說:“向來我們所做的大家都要買;現在你來做了,大家才不要買。可見是你之故,不是貨色松脆之故了。”舜道:“這又不然。從前大家要買,是因為除諸位所做之外無處可買,是不得以而買,並非歡喜要買。譬如兇荒之年,吃糠吃草,是不得以而吃,並非歡喜去吃。現在諸位拿了松脆之物強賣給人,與拿了草根糠屑去強人吃無異,豈不是不仁嗎?”
眾人回答說:“我輩做手藝的只知道求富,不管什麼仁不仁!”舜又道:“不是如此。仁字之中才有富字,除去仁字之外,哪裏還有富呢?”眾人忙問何故。
舜趁機引導大家說:“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仁。我不欺人,人亦不欺我。我欺人,人亦必欺我。現在諸位因為求富的原故,拿松脆的物品去欺人,但是欲富者,人之同心。百工之事,假使都和諸位一樣的窳陋,無物不劣,無品不惡,試問諸位還能夠富嗎?諸位所做的只有一種陶器,而須向他人去買的,不可勝計。以一種敵多種,怎能敵得過呢?即便在陶器上多得了利益,但是消耗於其它種類的不知有多少倍!不仁而不富,這不是不明智嗎?”
眾人似有所悟的說道:“是呀,這幾年來,各項物件都有些不耐用,就是這個原故啊。”從此之後,那些制假的陶工們,都開始以舜為榜樣,以誠實為做人、經商的原則,認真制陶,不再粗制濫造,制作出的陶器又堅固耐用了。
東夷荒蠻,民風澆薄,經商中為追逐利益而制造劣質產品的現象頗似當下。但聖人治國,“德為先,重教化”,不以嚴刑峻法為本。制陶人在舜的言傳身教下改過自新,風氣也日漸淳厚,無須三令五申,更不必高壓強制,只需以心法相傳,人人皆重德行善,無為而天下治。
《史記·五帝本記》這樣評價舜帝:“舜耕於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只要是舜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走到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故司馬遷贊嘆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發稿:2012年10月8日 更新:201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