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的今昔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楊紀代【明心網】“食色性也”,連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都承認“填飽肚子”可是人的本性之一哪。歷史上的許多名人、文豪,都是講究美食的,例如豐腴不油膩、入口即溶化的 “東坡肉”,以及“素菜粥──東坡羹”就是出自蘇軾之手,那真是名聞中外,千古以來都是名廚傳授不絕的菜肴啊!再說啦,有清一代,就出了兩位註重養生與美食的文人,前有兼戲曲家的李漁,後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詩人袁枚。可見歷朝歷代對美食的重視,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是一樣的,只有環境條件的區別而造成口腹的需求有所差異而已。
大兒子結婚時,我們倆老也參與了新婚家具的采購,大自冰箱、冷氣,小至餐桌、茶幾……等,一應俱全,不敢怠慢;接下來就開始了“含飴弄孫”的“淒慘歲月”,那真是焦頭爛額、食不安寢的艱苦日子。
一晃眼,兩個小家夥能自立了,送了托兒所,清閑下來之後,偶爾心血來潮,做些適合孩子吃的佳肴美食,巴巴的拎了一段路送去;卻發現,孫子、女倆興趣缺缺,或站或坐的窩在沙發上,兩眼只顧盯著電視裏變異的卡通劇情,隨手抓起茶幾上,下好的冷凍餃子囫圇吞棗……問問原因,回說太麻煩啦,得在餐桌前正襟危坐,拿起筷子夾食,筷子不常用,實在不好使,不如手抓方便,又無法看卡通……
聽了他們的回答,我只能將那一聲“哦”,硬生生的從喉管裏猛吞下去,揀起那一袋“細火慢煨”的“清燉獅子頭”,手足無措地打算緩步離開……
再一擡頭,才猛然驚覺那飯廳與餐桌,不知何時即已廢棄不用,成了堆放雜物的角落;餐桌上是雜七雜八的書籍、雜志、成疊的廣告、傳單,以及種類繁多的飲料、零食;那天花板上,我頗為得意的三盞長短不一、帶著小燈罩的照明燈具,灰塵滿布的耷拉著頭,有氣無力的黯淡光線,訴說著被遺忘的悲哀!
如今那沙發前窄小的條狀茶幾,成了餐桌的替代品,除了臟亂與就近、方便之外,一無是處。一家四口,除了周休二日能團聚外,各自歸家時間都不同,所以孫子、女倆,無形中也成了趕時髦的“鑰匙兒”哪!
我真弄不明白,這種所謂的“科技掛帥”即是“幸福”與“進步”的象征,那麼,咱們華夏老祖宗以往所承傳的一切,全都是“落後”和“故步自封”的廢物嗎?那可未必!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天的晚餐時刻最讓人懷念!等齊了之後,一家八口在榻榻米上圍桌而坐,幸福滿溢!那時個個純真、溫厚,雖是粗茶淡飯,可就心滿意足!那熱鬧勁兒,那狼吞虎咽的樣子,一看就知:吃的是滿滿的愛意!喝的是濃濃的親情!啃的是串串的關心!
其實,“天人合一”才是老天賦與人們的生活方式,你得勞動雙手、辛勤付出之後,才能享有幸福,也才知道珍惜!這也就意味著,一般老百姓認為“吃”、“食”與 “敬天”、“崇神”是等同的,是無分軒輊、不可忽視的,這也許就是“民以食為天”的原始內涵吧,摒棄了它,也就違反了神的意旨了呢,是吧!
發稿:2011年5月24日
更新:201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