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開篇、結尾詩詞選(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明心網】仰望文學的天空,經典作品可謂是繁星滿天。古人云“文以載道”,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其具體而微地集中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穎悟,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天命觀和道德觀,為心靈指明方向。
一部優秀文學作品往往都有一個結構嚴謹的布局,吸引人的開頭和意味深長的結尾。文章的開篇詩詞有揭示主題、直接點明所要敘述之事所要表達之意,在文章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結尾詩詞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韻味和具有文生文外的特點。以下舉一些例子。
《三國演義》開篇: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結尾詩詞中寫有: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演義”這個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講史並不徒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後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成功典範,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書中多次講到“天意”主宰著人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認為預兆吉兇、星辰明晦、天文幹像變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現,“天意”是人所不能違抗的,人只能順天而行。
《紅樓夢》開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結尾有詩云: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紅樓夢》的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一些現象;而甄士隱的註解則更進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過眼煙雲,並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處在於“反認他鄉是故鄉”。佛家認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實的。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癡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水滸傳》開篇: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七雄繞繞亂春秋。見成名無數,圖形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桑田變古路。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結尾有詩云: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水滸傳》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洪太尉誤走妖邪,放出了鎮壓於伏魔殿的待罪天罡與地煞星君,紛紛轉生成人出世,這也是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其中的恩恩怨怨透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誰人定?興衰豈無憑?《水滸傳》裏的強盜也承認天道,行事講“義”字當先,但在人們的眼裏看他們又是落草為寇,在人世間,如果所作所為符合了做人的道德規範,做出了了不起的事,就會被人稱為英雄,就是“盜亦有道”的強盜文化。它反映了人無論身處何境,都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規範,替天行道,懲奸肅貪,保境安民,也會得到神明的相助,善惡有報,自食其果。
《西遊記》開篇: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結尾有詩云: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又有詩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
《西遊記》是一部覺悟之書,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經傳東土的故事。唐僧是一位慈悲為懷、一身正氣的聖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經以濟眾生,意志堅定,持之以恒。孫悟空忠心護師,全始全終;除惡揚善,救人救徹。唐僧師徒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後人,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西遊記》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歸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圓滿的結局。
發稿:2010年7月9日
更新:2010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