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北派山水畫之祖 荊浩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荊浩對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作品被奉為宋畫的典範。他的代表作《匡廬圖》與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雪景山水圖》齊名。 |
◎阿哲;圖:小玉
【明心網】荊浩是唐末五代的山水畫家,唐末時曾在雙林院繪制壁畫,後來因逃避五代戰亂,隱居於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谷子。他創出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之祖。
開圖論千裏
自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以勾線填彩、青綠設色,盛唐以後雖然出現水墨山水畫,但未形成風氣。荊浩筆、水墨並重的技法,有助於消除刻板、表現自然,此後水墨山水畫日益成熟,審美觀也更上一層樓了。
荊浩認為山水畫應筆墨並重,才能畫出“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意境。他自稱:“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即其筆墨並重的技法,是采吳道子、項容兩位名家之所長而創立的。
他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宋人米芾稱其:“善為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所作多為“尋丈之筆”,偶爾也作小幅畫,曾被評為“咫尺而得千頃之勢,水墨濃淡生秀絕倫。”
荊浩的畫往往能體現“開圖千裏”、雄偉壯闊的景象。北宋沈括《圖畫歌》有云:“畫中最妙言山水,摩詰峰巒兩面起。李成筆奪造化工,荊浩開圖論千裏。”
全景山水畫 《匡廬圖》
荊浩對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作品被奉為宋畫的典範。他的代表作《匡廬圖》與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雪景山水圖》齊名,均描繪層疊山勢、氣勢雄偉的山水格局。
《匡廬圖》除了描繪雄偉山勢之外,也是一幅全景布局的山水畫。從下往上,開始是樹木、河流、村舍、小徑、舟子、行人,再上面是山間峰巒、瀑布、亭子、小橋,再往上是樹木掩映於雲霧之間,越往上越高聳、壯觀,故有“全景山水”之美譽。
他的畫風被關仝、李成和範寬所繼承,逐漸演變成中國永恒不朽的雄偉山水畫。元代的倪雲林、黃公望和明代的文征明、唐寅都推崇他是山水畫的宗師。
荊浩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筆法記》,提出氣、韻、思、景、筆、墨等繪景“六要”,是我國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對後世影響深遠。@
發稿:2008年8月18日
更新:200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