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之“敬”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對天地神靈講究一個“敬”字,這個“敬” 字貫穿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關於待人、接物、求學、從業、傳承、修身、養性、治國等各方面的基本態度和精神準則,例如尊老愛幼、敬重師長、敬業盡責等。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對此要求尤甚,《論語》中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事思敬”,“敬事而信”,“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君子敬而無失”,“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後其食”。儒學中還講“敬天”、“敬德”、“敬人”等等,“正其心”、“誠其意”也包含敬的意思。宋代周敦頤《通書》也載云:“敬而已矣”,“敬則無間斷”,“唯敬而無失最盡”。
武術界中,“敬”也一樣成為武德的重要內容,所有的門派都有所涉及。
《拳略·學拳須知》提出心法五字訣是:敬、緊、徑、勁、切。以敬字當首。認為“茍學而不敬則遺漏滋多,萬難窺其奧妙。如輕得輕用,尤非所宜。故學拳術者,首先必敬,敬能始專,專俾察微,始可以語拳術。不然傳非其人,欲蓋發損,拳術之價值於焉墜矣。”
在太極拳等內家拳界,更是強調這個“敬”字。其實據我所知:各門內家拳都是與修煉有一定的關系,那就是要強調道德標準的提高與升華了,因此就更是要強調敬師了,一個修煉人不尊敬師父,就如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一樣,那真是說不過去的。
例如《陳氏太極拳圖說·學拳須知》云:“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束斂, 如何能學藝”,“能敬能靜,自葆虛靈”,“敬其所事,不敢自滿”,“專主於敬,……,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有人認為學好太極拳 應具備“五心”:“敬心、信心、決心、恒心、耐心”。楊氏太極拳有“五字訣:信、敬、耐、恒、虛”,也有人提出太極拳有“九字訣:敬、靜、慢、……”。
還有武術家總結說:“重拳重老師,真傳自得之;輕拳輕老師,毋須枉費力”,一言以概之,真傳只給能敬師、善敬師之人,成大器者,必須是敬重師父有加之人。欲學拳,成拳必須先有“敬”,——只有敬師、敬道、敬長、敬友,才能學拳,才能成拳。
還有人概括道:只有忠孝者,知恩圖報者,心氣平和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方能最後有所成就。
在內家拳界還指出對師父魯莽無禮之人,欺師滅祖之人,在弟子之中搞分裂另搞一套的人,還有無恩之人,得寶忘師之人,外欲太多之人都是絕對不可能得真傳,絕對不可能有成就的。
從武德中的 “敬”,我悟到:就在常人中都講“百善孝為先”,一個人不孝敬生養你的父母,別人都不會認為你是好人;一個修煉人不尊敬救度你的師父,那更是說不過去,尊敬師父是一個修煉人必須要做到的。
發稿:2008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