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國畫之美 美在意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

【明心網】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博大的文化淵源,講究神似,更講究意境。所謂“意境”,指畫家通過描繪人物、事物、場景,使欣賞者思想受到感染而產生共鳴,以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水準,領悟蘊含和昭示的深刻人生道理及宇宙意義的更高境界。

國畫的意境,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磊落大方,光明祥和;第二種是高貴典雅,秀麗挺拔;第三種是恬靜肅穆,深沈厚重。這三種正統的藝術風格歷來為人們所贊賞,是作品必須達到的三種標準。如果作品在這基礎上還包含有煙霞縹緲之氣、忠義節烈之氣、古樸典雅之氣,那麼這些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如人們畫的神仙、佛像、廣闊的宇宙,有風骨的仁人志士,象征著氣節的梅、蘭、竹、菊等。

唐代畫家吳道子被尊為“一代畫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道壁畫四百余間,神態各不相同,展現出神佛的莊嚴和天國聖境的輝煌。他落筆一揮而就,不失尺度,所繪人物,用狀如蘭葉之線條表現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他在長安興善寺畫畫時,長安市民扶老攜幼觀賞、贊嘆。作畫表現神的光明,感動人心,意境高遠。神的慈善、美好開啟了畫者創意的源泉,凈化了觀賞者的心靈,令人心馳神往,更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堅定修道的意志。

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畫《太宗真容》、《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圖繪了開創大唐偉業的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他畫的《西域圖》,通過對邊遠各民族人物形象及事件的描繪,反映出唐朝與各民族的友好和睦關系。他畫的《魏征進諫圖》表現了大臣魏征敢於直諫,唐太宗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的美德,使人肅然起敬。這些畫歌頌了唐朝一代天朝盛世的繁榮景象,表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令人懷念和向往。

“比德”是中國文化中的特點之一,是將一事物比擬成一種人的美德,如竹象征“節”,梅象征“骨”等,是對品德的頌揚。如元代畫家王冕一生以梅花的品格自勉,他作畫意境的構成是畫中題詩,詩中有畫,意味雋永。他畫的《墨梅》流傳千古,畫面題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贊美梅先天下春的高潔。山水畫題材也很廣泛,對於大自然生動的草木山川、雲煙明海,都可賦予其精深的藝術內涵,那隱含在山水之中的民族氣節和人們寬廣胸襟的象征,被一代一代的畫家傳承著,上升為更廣義的中華民族的氣節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

中國畫講究含蓄,只要心有靈犀,就能領悟意境感,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對作畫者的要求,不僅要有熟練的技法和完美無缺的構圖,更要求創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古人畫論中講:“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文如其人,畫亦有然。”可見作畫者的品德、文化修養直接影響繪畫品位的高低,因此學畫必先立德。

國畫的意境能夠使人超越具體、有限的物像和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