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孫權、孫皓與康僧會禪師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陸文

【明心網】有些人是自幼便敬信神佛,有些人是死活都不信,有些人是開始不信,後來才相信的。三國時東吳的孫權和孫皓,就是屬於後者。本文將具體介紹他們祖孫二人,是如何由不信神佛,進而轉變到敬信神佛的經過。

孫權與孫皓二人的這一轉變,都與康僧會禪師有關。

康僧會的祖先是康居國人,世世代代住在天竺。他的父親因為做買賣移居交趾,當時康僧會才十幾歲。父母亡故以後,他盡孝守喪,守喪已畢,便出家為僧。他嚴格遵守佛家戒律,為人寬厚文雅,並且卓有見地。他為人忠實,酷愛學習,能夠詳明解說三藏經文,博覽六經典籍;對天文、地理也多有研究。他還能夠明辨事情的關鍵,擅長文墨。

當時孫權已經控制江南.而佛教尚未盛行。吳國一帶,剛剛接受佛法,風習教化尚未普及。康僧會打算使佛教在江東振興,須要修建寺院,於是便拿起錫杖,遊歷東方。在孫權赤烏十年,他先來到建業,在茅草叢生之處搭起房舍,在大道之旁供起佛像。

當時吳國因為初次看見和尚穿的服裝樣式,很感奇異。又不了解佛教的義理,便懷疑為怪異。有個官員上奏說:“有怪人入境,自稱沙門,樣子和服飾不同一般,應該加以仔細檢察。”孫權說:“過去漢明帝夢見神明,號稱為佛,奏中所說之事,難道是他的遺風嗎?”隨即召見康僧會,問他佛教是什麼?有何靈驗?康僧會說:“ 如來佛祖辭世,不覺已經千有余年,他的遺骨舍利,不知流落到什麼地方。過去阿育王造塔八萬四千座,塔寺的興盛,表明了他遺留的教化。”孫權以為他的話有些虛誇不實,就對他說:“如果能找到如來舍利,定當為他造塔;如果你胡說八道,就要受到國法懲治。”

康僧會請求給他七天的期限,並對自己的從人弟子們說:“佛法在吳地的興廢,在此一舉,現在如不拿出最大的虔誠,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和從人將齋堂打掃幹凈,將銅瓶放在幾案之後,燒香跪拜,恭請佛祖賜給舍利。但是七日之限,已經完畢,卻仍寂然無聲。康僧會要求再延長七天,七天之後,仍然如此。孫權說:“這是欺騙。”準備給他定罪。康僧會又請求再延長七天,孫權又破例答應了他。康僧會對弟子們說:“孔子講:‘文王死後,一切文化不都在我這裏嗎?’佛法如雲,覆蓋一切,本該應運而降,而我們卻感受不到,怎麼好再求孫權的寬容呢?我當以死求之,如再無舍利,我願以命償約。”第三個七天的傍晚,還是什麼也沒有看見,弟子們個個都感到驚慌害怕,師徒們繼續跪拜祈禱。到了五更時分,忽然聽到瓶子裏鏘鏘有聲,康僧會上前一看,果然是佛祖舍利。

第二天早晨,孫權親自手拿銅瓶,將舍利倒在銅盤子裏,舍利一碰,銅盤立即破碎,孫權肅然變色,吃驚而起,說:“這是少有的祥瑞呀!”康僧會走上前說:“舍利的神威豈止是光相啊。拿去燒它,火不能將它焚毀;用金剛做的大錘,不能把它搗碎。”孫權命人去試,康僧會又堅定地說:“法雲覆蓋,百姓仰仗它的恩威,希望再讓我顯現它的神功,使大家看看它的威力和靈驗。”於是,他把舍利放在鐵砧之上,讓大力士用力捶擊,鐵砧和鐵錘,全部陷到了地裏,而舍利卻無絲毫損傷。

孫權非常嘆服,從此虔誠的敬信神佛,並立即下令為之建塔。因為這是第一座佛寺,所以起名“建初寺”,並且給這個地方起名“隨裏”。由此開始,江東一帶佛法大為盛行。

時光流轉,歲月易逝。孫權(西元229-252年在位)去世後,等到孫皓(孫權之孫,孫和之子,繼孫休為吳主。264-280年在位)即位,他所行法令,苛刻嚴厲,廢棄了許多濫設的祠廟,並準備毀掉佛寺。不明白佛教緣由的孫皓說:“佛寺因何興起?如果它的教義純潔正確,與聖人的經典相互照應,便可以倚存信奉它的道義。如果沒有實際效應,便全部燒毀。”明白緣由的各位老臣進諫說:“佛的威力深遠,康僧會感召祥瑞,先皇(指孫權)才創建了佛寺,現在如果輕易毀掉,恐怕會帶來災禍,以後會要後悔。”孫皓便派遣張昱,到佛寺去詢問康僧會,從而考查佛教的真偽。張昱素有善辯之才,向康僧會提出各種疑問,康僧會隨機應變,慷慨陳詞,深刻有力,講得張昱,理屈詞窮。

張昱回去,贊嘆康僧會的聰明才幹,對孫皓說:“這個人絕不是我所能趕得上的。希望您好好地對他加以考察。”孫皓召集許多在朝的賢臣,用車馬將僧會迎接過來。康僧會坐下以後,孫皓問道:“佛教所講善惡報應,與儒教所說,哪個正確呢?”康僧會回答說:“賢明的君主拿孝敬父母、慈愛子女來教育世人,神鳥就會淩空飛翔,老人星就會在天上顯現;用仁愛行善來育化萬物,清甜的泉水就會噴湧而出,美好的禾苗就會破土而長。善既然有祥瑞的征兆,惡也一樣。所以在暗中做壞事情,就有鬼來懲罰;在明處做壞事情,就有人來懲罰。《周易》有‘積善余慶’之語,《詩經》有‘求福不回’之詠。這雖說是儒家的格言,可也是佛教的訓示。”孫皓說:“若是這樣,那麼莊周、孔子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何必還要用佛教呢?”康僧會說:“ 周、孔所說,大約只是眼前的事,至於佛教所說,卻有極其深遠的意思:做惡的人,有地獄等著,叫他長期受苦;行善的人,有天宮在那裏,讓他永享歡樂。用這個道理來規勸或阻止世人,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不是更有說服力嗎?”孫皓當時無法反駁他的說法。他雖然耳聞佛法,但那昏庸兇暴的生性,卻使他不免做些肆虐的事。

不久孫皓指使守衛宮中的衛士,進入後宮,修建花園,在地下挖出來一座銅像,有幾尺來高。衛士送給他看,他讓人把這銅像放在不幹凈的地方,拿臟水往上澆,他同群臣取笑為樂。不料,頃刻之間,他全身大腫,極其疼痛,叫苦連天。太史慌忙占蔔,得到神示說:“這是冒犯佛祖而造成的。”隨即便祈禱寺廟,以求保佑。太史命宮女:趕快將佛像迎到殿上,用香水沖洗好幾十遍,燒香懺悔。孫皓一邊爬在地上給佛像叩頭,一邊數說著自己的罪狀。一會兒,疼痛有所減輕,便派人來到佛寺,請康僧會前來說法。康僧會隨即前來,孫皓詳細詢問禍福的來由。康僧會回答他的問題,言辭十分精妙。孫皓非常欽服,非常高興,頗有領悟,立即請求看僧徒們誦的戒文。康僧選了一些適合初學者習誦的讀本給他看。孫皓看到佛法如此廣大、慈悲,就更增添了好感,隨即請康僧會給他受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種戒律,他的病十天就好了。

於是,他將康僧會的住處大加修繕,並讓宗室所有的人,全都信奉佛教。借此機會,康僧會在吳國大力宣講佛法。因為孫皓生性兇暴粗魯,難以接受精深奧妙的含義,所以只是給他敘述一些淺顯的善惡報應之事,對他加以開導。

與此同時,康僧會在建初寺翻譯了許多佛經,這些翻譯,都文義允正,深得經體之妙。言辭典雅,義理深刻嚴密,刊行於世。

(事據《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