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從“雪夜訪戴”看人生灑脫境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徐剛

【明心網】東晉名士王徽之棄官東歸,閑居在山陰。一天夜裏大雪紛飛,他一覺醒來,看到外面白茫茫一片,頓然睡意全無,於是打開房門,吩咐仆人上酒。看到四面皎潔的月光,景色很是壯觀。他於是感到神思徘徊,吟詠起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懷念起戴安道。當時,戴安道在剡縣。時間還是半夜,但王徽之等不得,即刻坐上小船去剡縣。經過一個晚上才到,到了戴安道的門前,沒有進去就返回了。別人問他什麼緣故,辛辛苦苦遠道來訪,幹什麼不進去就回呢?王徽之回答:“我本來是乘著性子去的,性子沒了,就回來,何必一定要見到戴安道?”

古代許許多多文人的故事,創造出極富詩意的意境,“雪夜訪戴”就是一幕:一個文人懷抱著與他人分享的強烈心情,在雪夜中,劃著小船在江河上靜靜地行駛,一個真性情的人生動地躍然紙上,讓我們現代人充分領略古人的情趣和意境,也讓我們現代人看到我們缺失了什麼……

這個故事一直被歷代的文人所傳誦,原因是在許多魏晉文人的灑脫故事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雪夜訪戴”這段佳話。王徽之能夠有如此灑脫的人生境界,也許首先與他的家庭背景有關。他的父親是晉代大書法家、江州刺史、右軍將軍王羲之。他的兄弟是與父同樣有名氣的書法家、簡文帝婿、建威將軍,興太守王獻之。因此,出身豪門的他,垂手可得權力、金錢、美女等等世人仰慕和渴望的東西,所以追求物質利益等等就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因為他已經經歷過這樣的生活。相反,一個出身貧寒家庭的人,由於富有的生活都還沒有經歷過,因此,名譽、金錢、權力、美女等等物質層面的一切對他有無窮無盡的吸引力,他是如此地渴望得到,怎麼能灑脫起來呢?他不太具備灑脫的物質條件。其次,王徽之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自於家庭的熏陶。他的家庭幾代都是讀書做官之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學養源遠流長。最重要的是,王徽之灑脫的人生境界與他自身的修養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灑脫的有真性情的人,一切行動都是對存在的自然反應,是自性的自然流露。當大雪紛紛飛舞的夜晚,王徽之被眼前的景色所感動,渴望與遠在他縣的友人分享良辰美景,其情感至真至烈,無論是半夜,無論有多遠,披星戴月,乘興而去,全然地去行動。當王徽之都到了友人的家門口了,已經是天色發亮的時候,王已經興致全無,不但不進門,反而讓船夫開船回家。既然興致全無,當然就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友人呢?每一個片刻都是真性的自然流露,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從不勉強自己,強迫自己,情況發生了變化,就以新的行動做出反應。可是生活中,我們卻很難灑脫起來,不但對名利我們放不下,就是日常的生活瑣事,也是猶猶豫豫,患得患失。就像王徽之遇到的情景,我們也被感動,我們也想找朋友分享,但是又覺得路太遠,天太冷,夜太黑,不能盡興地投入到一個行動上來,去享受那個行動和那個片刻。也許,我們最後還是去了。但是你不是心甘情願地去的,你內心有沖突,其實你是與自然的存在有了沖突,你沒有隨著存在的韻律而動作。等到你好不容易到了朋友家,你已經是興味索然,你根本就不想再見你的朋友,可是你覺得自己大老遠來這裏不容易,所以又是矛盾的心情,不情願地去了朋友家。你的行為不是對情況變化的自然流出,而是你的內心掙紮和沖突的結果。這樣,你與存在是不和諧的,你削弱了你的生命能量。

許多年前,我讀書時發現一個美麗的故事:一個苦行僧自得其樂地過著清苦的生活,並且希望借此生入天堂。有一次,他遇見了一位他認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子。這位王子在郊外紮了一座帳篷供自己消遣娛樂。帳篷是用名貴材料制成,就連固定帳篷的釘子,也是用黃金打成的。苦行僧用了無數的語言宣傳苦行的種種好處,批評王子用黃金做帳篷釘子是虛榮,說財富是毫無用處的東西,還說人類的忙忙碌碌最終只能是一場空。苦行僧說,只有聖地才是最崇高、最莊嚴和永恒的,人們要是拋棄了財產,就能得到最大的快樂。

王子認真地聽著,並且思考了一會兒,最後他拉著苦行僧的手說:“對於我來說,你的話就像太陽的光芒,就像傍晚清新的微風。朋友,和我一起走吧,伴我登上朝聖之路!”王子連頭也沒回,沒帶一文錢和一個仆人,就上了路。

苦行僧非常驚訝,在後面邊追邊喊:“殿下,請告訴我,你真的考慮好了要去朝聖嗎?如果真去,請等等我,讓我帶上我的鬥篷。”

王子和藹地笑著說:“我拋棄了我的財富、我的馬、我的黃金、我的帳篷、我的仆人、我的每一樣東西。可你回去僅僅是為了一件鬥篷?”

“殿下,”苦行僧驚奇地說:“請你解釋一下,你為什麼能拋棄你的財產,甚至連那件王子穿的鬥篷也不帶上呢?”

王子用緩慢但堅定的語氣答道:“我把金子制成的帳篷釘打入地裏,卻沒有把它們打入我的心裏。”一個人是否瀟灑,是否灑脫,不僅僅在於他在人生中敢擔當,更在於他敢舍棄,毫不猶豫和義無反顧地放下。王子真正是成就大事業的人,灑脫的人生境界盡顯其中。該去爭取就爭取,志在必得,該放棄果斷放棄,絕對不拖泥帶水,全然地投入每一個片刻之中。相反,苦行僧就是假灑脫,一方面渴望朝聖之路,一方面又對世俗的物質利益戀戀不舍,拿不起來,也放不下。

“乘興而來,盡興而去”,王徽之一反人們只重視追求目的不重視體驗過程的人生模式,過程就是目的,每一個片刻都是生活的目的,享受它,體驗它,隨著生命的流動而流動,生命把你帶入低谷就就進入它,不抗拒,生命把你推向巔峰,不停留,就像既強大又柔弱無比的水流,永遠變化著自己的形態去適應各種各樣的情況,在池塘裏就享受它的寧靜,在河流中就體會它的躁動,在大海中就體驗澎湃的激情,與存在的自然狀態保持一致。我想,這就是人生灑脫的境界,投入時,全身心投入,放棄時,無牽無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