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不為物累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趙亞興

【明心網】北宋大臣呂蒙正,在太宗、真宗兩代三任宰相。他為人直樸寬厚,以正道自恃,深有眾望。特別是他為官清廉,生活儉樸,從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更是令人擊節贊嘆。當時,有個朝臣家裏收藏了一面珍奇希罕的古鏡,自稱能照二百裏。這人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將這面古鏡送來做個見面禮,以求日後得到重視、提攜。一天,他的弟弟找個機會故作不經意地提起了這件事。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只不過碟子大小,哪裏用得著能照二百裏的鏡子呢?”他的弟弟也便不好意思再說下去。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十分嘆服呂蒙正不為物累的賢者風範。

不為物累,古代那些清正、耿介的大臣,大多都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操守,這樣的修養。宋代有位侍讀,名字叫孫甫。侍讀,是為皇上、皇子講學之官,自然經常接觸皇上以及朝中的皇親國戚高官顯貴,於是就有許多人想親近他,以期尋個階梯向上攀附。有人為巴結他,送來一塊價值三千錢的名硯。他問:“這硯怎麼這樣貴呢?”那人帶著幾分炫耀幾分討好的口氣說:“硯,以石濕潤不幹為貴重,為上品,這塊石硯只要朝它呵一口氣,就會流出水來。”孫甫一臉正氣地說:“京城一擔水才值三錢,要這樣的石硯有何用處?”堅辭不肯接受這樣的饋贈。

呂蒙正自然清楚那面古鏡是個值錢的玩藝兒,孫甫也自然明了這塊名硯身價不菲。但是,他們更清楚、更明了,這般的物件再名貴,再值錢,若是和自己的道德、人格、名節來比,它是一文不值的。這也誠如清初江蘇巡撫張伯行在他的《禁止饋送檄》一文中所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把接受“一文”的饋贈,提高到“我為人不值一文”的高度來認識。這樣的官,肯定不會在公務活動中去接受任何人以任何名義哪怕是“一絲一粒、一厘一毫”的饋贈,更不用說什麼古鏡、名硯了。

他們為官不接受饋贈,不為古鏡、名硯這些值錢的物件而砰然動心,這還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只存國家、百姓、事業,從無當官就為發財的念頭,更無搜羅什麼珍玩異物的癖好,平素自然養就了淡泊名利、不慕金錢、不為物累的人生態度。他們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常是甘於清貧、安於儉約、不圖享受、不求奢華。司馬光曾說:他家的器皿杯碗全是普通的瓷器漆器,家人的服飾也都十分的簡樸。當然,這也不是說,為官就不能有個人的物質欲望,只不過他們將個人的欲望限制在自己俸祿的容器之中罷了。北宋大臣羊次膺就曾這樣說過:“除了薪俸之外,不該接受的東西,我絕不敢受領。”

一個人當了官,如果不能如此這般地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是任物質欲望、本能需求恣意膨脹,在當今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裏還不是看人家有什麼,自己就眼饞什麼,拼命地去追逐權勢、暴斂財富、沈湎酒色、大講排場?饋贈,對他們來說已不解渴,早以伸出手來去索、去要、去貪、去占。不過,到頭來,必定為物所役,為物所累,乃至身為物敗,名為物滅。這樣的事,已屢見不鮮,不說也罷。

不為物累,無論當官還是不當官,把這四個字牢牢地記在心中,與人與己大概都是大有裨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