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古代文化常識:人的稱謂(1)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 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 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 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裏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