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一詞的由來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如真【明心網】“書香”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常見的一個詞,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特有的一個典雅辭匯,有很美好的內涵,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書香”是指高雅的典籍,也指讀書人的書卷氣息和文化氤氳。
“書香”最早的由來則是因為一種名叫蕓草的植物,又叫蕓香,因其氣味能殺書蟲,人們遂把蕓香草夾在書中,書中清香之氣,日久不散,打開書後,香氣襲人,故對其散發之香稱之為“書香”。
宋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辨證一》中則描述蕓草說:“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裏香是也。………”蕓香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為木質,故又稱蕓香樹。夏季開黃花,花葉香氣濃郁,可入藥,有驅蟲、驅風等作用。據說寧波“天一閣”藏書樓之書享有“無蛀書”之美譽,蓋因每書皆夾有蕓香草之故。
蕓香草既是中國古代最常用的一種書籍防蟲藥草,最早記載這種草的是《禮記》“月令”篇,其中說:“(仲冬之月)蕓始生。”鄭玄對此註曰:“蕓,香草也。”“書香”之典因蕓草而來,又與書籍結了緣,所以後來被人們廣泛地引申,把與圖書典籍有關的事物都冠以蕓草之名,如“蕓帙”、“蕓編”都喻指書卷;讀書仕進者謂之“蕓人”;“蕓簽”原為書簽、後也借指圖書;“蕓香吏”則指校書郎;因書室常備有蕓草,又是藏書的地方,故稱書齋為“蕓窗”、“蕓扁”、“蕓署”、“蕓閣”、“蕓省”、等。蘭臺相當於現在的檔案館,早在漢代便有"蕓臺"的別稱。這些在古代詩文尺牘中是常見常用的名詞,都有書香的涵義。
“書香”後來成為篤好讀書家風和崇尚文風的含義,如把讀書人家稱為“書香門第”、“詩禮傳家”、 “耕讀世家”,這是指由讀書取得功名祿位的官宦人家或雖未入仕但仍不棄讀書之志的布衣處士們的向往,書香是他們共同的追求。他們以此裝點門楣,標榜自己是讀書人家,以書香門第為榮耀。從這一濃郁的書香氛圍中可以看到我們古人好讀書的優良傳統。這是我們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對現下時有泛起的拜金主義和“讀書無用論”,書香精神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發稿:200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