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書端州郡齋壁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剛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包拯(宋,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進士出身。曾任龍圖閣學士、開封府尹,官至樞密副使。他一生摧抑強豪,懲辦贓官,勤求民隱,辦案公正,被人民譽為清官,流芳百世。

端州:今廣東肇慶。包拯曾任端州知州。郡齋:郡守的府第。端州以產硯著名,地方官以硯向朝廷進貢。從前的郡守,就乘機向當地搜刮“端硯”十倍以上,以贈各方權貴。包拯到任後,嚴格控制工匠制造進貢的限額,自己不取一硯。後世還傳說端州江上,有“包公投硯處”,別人給他的硯,他不要,投此江中,以示拒賄。不作鉤:意為不行枉道,即正直辦事的意思。其中詩句的解釋如下:

倉充鼠雀喜:看到倉庫豐盈,偷糧食的老鼠和麻雀就高興了,因為它們可有的偷了,比喻貪官愛在富裕的地方貪贓枉法。

草盡兔狐愁:雜草被鏟除後,兔子和狐貍沒了藏身之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沒法幹壞事了,感到很驚恐、憂愁,比喻贓官周圍的環境被清理,變的清明了,少了貪利之徒和阿諛小人,再想貪贓枉法不容易了,所以贓官們惶惶不可終日,不得善終。

勿貽來者羞:不要留下讓後來人感到可恥可羞的罪過。貽:留給。

書端州郡齋壁:寫在端州府第的墻壁上,用以警示自己和全體官吏的詩。全詩大意是:心地清廉是治理國事的根基,正直處世對自己最為有利。樹幹優秀終究能成棟梁,好鋼不應該折節彎曲。貪官汙吏都喜歡聚斂財富,一旦碰上清明之士,將惶惶不可終日,不得善終。歷史上這樣的教訓實在很多,不要讓後人辱罵,羞愧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