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願無違”的陶淵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宇生【明心網】“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少年時期的陶淵明,對國家社會胸懷大志,曾自許‘猛志逸四海’。但他身處亂世卻有志不得伸,只做過幾個小官,在作官時期,他常勉勵自己守“真”守“道”,期望自己的言行合乎一個聖人的標準。就在他擔任彭澤令的期間,因不願戴冠束帶迎接官品不佳的督郵,‘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的陶淵明,選擇掛冠解印而歸回田園。
當時他寫了‘歸去來辭’一文以見其志,序文中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在‘饑凍’和‘違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擇。這意味著妻兒將和他一起挨餓,意味著沒錢買他最愛的酒……..。他甚至在饑餓的驅使下向人乞食!一代文豪蘇東坡讀到他的《乞食》詩也不禁為他感到悲痛!
但是在這種令人難以想像的磨難中,他卻始終無怨無悔、安貧守道,他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自我期許,不為自己的艱難處境擔憂。可見淵明對自己是了解透徹的;與其在渾濁的溪流中隨之浮沈,心中無法寧靜,不如跳出這渾水,給自己的靈魂自由。對他而言,‘違己’甚於‘饑凍’。於是,為了做一個尊貴的‘人’,他舍棄世俗的虛名,選擇隱居務農,回到山林的懷抱,回歸生命中真實的自己。
可見,現實生活的苦難並不會挫折一個有智慧與決心的人。陶淵明的勇氣令人佩服,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熱切地想尋求生命的價值與自由,一般人很難在利益當前做出抉擇。身處亂世,舉世皆濁,陶淵明能不同流合汙,不賣靈魂,尊重己志,選擇掛冠求去以無愧我心。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發稿:2005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