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無珍寶的廉希憲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彭運輝【明心網】元朝興起後,維吾爾族出現了大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首屈一指的就是元初的名臣廉希憲,一個剛正清廉的歷史傑出人物。
他的父親在元朝的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臺和世祖忽必烈三朝做官,居官清廉,執法公正,功勞卓著。死後追封為魏國公。在蒙古大漢窩闊臺三年,即公元1231年,廉希憲的父親被任命為燕南諸路肅政廉訪使,也就是主管司法刑獄和官吏考科的長官。
任命的當天,次子希憲剛好出生,他非常高興,對家人說:"古時候有人用官職為姓氏,上天大概是要我以'廉'字為宗族的姓吧。"從此,他的子孫便都用"廉"為姓。
廉希憲字善甫,從小就很熱心讀儒家的經書和歷史,刻苦而認真。經過數年的苦讀,他成了一個學問很深的青年,這時正好忽必烈在到處招賢納士,聽人說廉希憲學識淵博,就召他入邸為臣,對他很是器重。
進入忽必烈的府第後,廉希憲仍然苦讀經書。一次,他正專心地讀《孟子》,忽必烈派人來叫他,他揣著書就去了。忽必烈見他拿著《孟子》,就問他書裏講些什麼,他便將孟子的人性本善、見義忘利、仁義愛國等思想講給忽必烈聽。忽必烈聽了很高興,對他贊不絕口:"真是一個廉孟子啊!"從此,廉希憲就以"廉孟子"著稱,成為當時一大名人。
在公元1260年,即中統元年,忽必烈繼承了蒙古汗位,在廉希憲等人的輔佐下,擊敗爭奪汗位的阿裏不哥。後來他就任京兆道宣撫使。兩年後,擔任中書省平章事,成為宰相之一。廉希憲還擔任過北京、江陵的行省長官,在公元1280年,廉希憲病逝,年僅四十九歲,可謂英年早逝。
廉希憲不但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而且品格也很高尚,一向推功攬過。志元七年,即公元1270年,因為釋放被誣陷入獄的尼贊馬丁,惹惱了忽必烈而被罷官。忽必烈很快又後悔了,問侍臣他在幹什麼,侍臣說他還在閉門讀書。忽必烈聽了,就嘆息道:"讀書確實是朕曾經倡導過的,但是讀書不用,還不如不讀。"一向忌恨廉希憲的阿合媽害怕廉希憲東山再起,於己不利,就趁機說:"他哪裏是在讀書,不過是在整天吃喝玩樂!"
忽必烈聽了,氣得臉色大變,怒斥道:"胡說!希憲清貧廉潔,人人皆知,拿什麼吃喝?!"不久,忽必烈就起用廉希憲任北京行省長官,鎮撫遼東。
後來,廉希憲到新平定的長江重鎮江陵去做行省長官。他臨行前辭謝了忽必烈所賜財物,冒著酷暑直奔江陵。到達後就立即下令禁止搶劫百姓,開始興利除弊。他又安撫商人照常營業,使軍民相安以處,官吏各司其職。然後登記原來的南宋官員,量才授予官職,從沒有一點猜疑之心。他為了安撫地方,專門下令:凡是殺害俘虜者一律按殺害平民治罪;俘虜如果患病被遺棄,允許人們收養,病愈後原來的主人不能索要;開掘城外禦敵之水,灌溉得到良田數萬畝,分給貧民耕種;發放糧食,救濟饑民。地方秩序剛剛穩定,廉希憲又大力興辦學校,他還親自講課,訓導激勵學生學以報國。這使當地很快出現了勃勃生機,遠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和重慶等地的宋將都聞風來降。皇帝得到消息後,感慨地對侍臣說:"先朝用兵不能得地,現在廉希憲不用一兵卻讓幾千裏外的人奉送土地,廉孟子不虛其名啊!"
廉希憲官雖然做到了宰相,但為國效力卻始終保持著清廉作風,俸祿之外從沒有貪私之物。走到哪裏都是隨身帶著一張琴和幾箱書。沒有其他私產,更不用說金銀財寶了。歸順元朝的南宋將官都帶著很多金銀去見元朝的地方長官,廉希憲對此深惡痛絕。他向送禮的人說:"你們送的東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義,如果是公家的,你們拿來送禮,就是盜竊國財,我收了便是貪贓。如果是從百姓那裏搜刮來的,就要罪加一等了。"說得送禮的人無地自容,慚愧得不知說什麼好。
在公元1277年,廉希憲被召回京,江陵百姓攔路哭送,後來又建立祠堂紀念他。回到北京後,他隨身攜帶的東西仍然是琴和書。
回京兩年之後,廉希憲病重,皇太子派人去探望,並請教治國之道。廉希憲請求太子勸諫皇上趕快除去貪贓誤國的阿合媽一夥,以免後患無窮,禍及國家。身為廉吏,廉希憲對專權納賄、司肆意掠奪民產的阿合媽一直心存戒備,恨自己不能為國鋤奸。兩年之後,阿合媽被義士王著殺死,罪行暴露,忽必烈立誅其黨羽,罷撤擾民衙門一百七十一所,為國除了一大禍害。
臨終時,廉希憲仍然不忘叮囑兒孫謹守清廉:"你們知道狄梁公吧,梁公有大節殊勛,但兒子卻玷汙了他的清名,你們要謹記為戒!"狄梁公即唐朝名相狄仁傑,死後其子貪暴,百姓憤而毀了狄仁傑的生祠。廉希憲的六個兒子都時刻遵守父親的遺訓,為將為相都能清廉自守。
元朝追封廉希憲為魏國公,贈清忠粹德功臣、恒陽王等榮譽稱號,謚號為"文正"。這個謚號是對大臣功勞的最高評價,歷史上得到這個謚號的人很少。
更新: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