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的力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明心網】“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
每一次讀到艾青這句詩,我都禁不住在想,詩人的情感世界裏有著怎樣的感動,而這些感動又是怎樣—一化作澎湃的激情,我們才有了偉大的詩人?
他就這樣被自己腳下的土地感動著,感動得常常滿眼淚水。
比如普希金,比如惠特曼,比如徐志摩,比如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他們或被祖國的成就和苦難,或被自然界的神奇風景,或被熱烈的愛情,或被自己偶然的發現,感動得忘乎所以,感動得激情燃燒,因而產生了偉大的科學發現和不朽的文學作品。
一個人必須有這樣一種素質,一種能夠被生活和許多常人習以為常的事情感動的素質。
年輕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種經歷,常常被一些事情感動得熱淚盈眶,感動得熱血沸騰,感動得激情澎湃,這種感動又往往化為無窮的動力,激勵著自己刻苦學習,激勵著自己走向理想。這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的經歷。但當我們成長起來,當我們成熟起來,當我們有了很多人生的閱歷,甚至有了很多人生的坎坷和滄桑,許多人的感覺變得遲鈍,變得麻木了。這是許多人在人生之初就被灌輸的一種成熟,是一種讓自己適應平庸的成熟。這種成熟,毫無疑問是感動的殺手,它讓一個人面對應該被感動的事情時,可以心靜如水。
一個人沒有了感動,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還有一種人一生都在努力保持自己童真般的感動,努力使自己的感動不因閱歷的增加而減弱。因為事情是明擺著的,沒有了感動,無疑就是沒有了敏感,沒有了靈性,沒有了觀察的敏銳和深邃,也就沒有了奇異的發現和思考的獨特。
即使是這樣,感動也會在一天天地變得遲鈍,這與很多因素有關。因為我們還有這樣一種秉性,一種經歷了一次,被感動過一次,就習以為常的秉性。經歷越來越多,人生中的第一次越來越少,被感動的機會肯定就越來越少了。江郎才盡和半途而廢的許多故事多半的原因就在這裏。這個時候,感動變成了深藏於我們心靈深處的品質,需要你時刻地提醒和關照,它才會不因外殼的越來越厚而被逐漸忘卻。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努力培養一種能力,一種把自己的感動常常調動出來的能力。 不然,也就不會有詩人,也就不會有一個個偉大的發現了。
常常被這個世界感動著,也常常因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動著,就一定會感動他人,也一定會感動這個世界。
發稿:2004年6月19日
更新:200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