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與成語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不執得失心慧明
浮世繁華轉眼逝
跳出名利沈夢醒
作為琴、棋、書、畫四大藝術的一部分,圍棋在中國古代半神文化中占有顯著位置。自古以來,在探尋圍棋藝術與人類智慧完美結合的同時,人們從中領悟到許多至理名言,因而出現了一些與圍棋有關的成語,其中有的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與圍棋有關的成語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此成語源起於南朝宋時《宋書·王微傳》中的一封書信,據史書記載,從晉朝到南北朝時期,王氏家族不少成所以清,則是其不為眼前
個人利害所動,而能縱觀全局,考慮整體利益。
成語“舉棋不定”出自春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藕。
”說的是下圍棋而舉棋不定,猶猶豫豫者無法取勝。這也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圍棋的確切記載。
成語“專心致志”出自春秋時期《孟子·離婁下》一書中記載的弈秋教棋故事:“弈秋,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緩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
弈秋是現存見於記載的第一位圍棋高手,他教兩個學生對弈,一個專心學藝,另一個心不在焉,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原因並非二人智商有何不同,而是學棋的專心程度不同。
成語“棋逢對手”最早見於《晉書·謝安傳》:“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又見於唐代杜荀鶴《觀棋》詩:“有時逢敵手,對局到深更。”《唐詩紀事》卷七十七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說的是晚唐時期,有位名叫釋尚顏的和尚非常喜歡下圍棋,他的棋友姑蘇詩人陸龜蒙懷才不遇,隱居松江莆裏,釋尚顏時常想念這位棋友,曾作詩道:“事厄傷心否,棋逢對手無?”之後,趙宋僧人釋普濟所撰《五燈會元》卷十九《臺州護國此庵景元禪師》一文中也有“棋逢對手難藏行,詩到重吟始見功”的詩句。
成語“長安棋局”源自於唐代詩人杜甫的詩《秋興八首》之四中的兩句:“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說的是唐天寶年間,唐明皇專寵楊貴妃,奸臣弄權,終釀成安史之亂。此時的杜甫生活困苦,既擔憂時局,又深知自己無力匡扶國運。於是便在滯留夔州期間,將自己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及對昔日長安生活的懷念,結合眼前蕭瑟的秋景,融鑄於詩作中,寫成這悲壯蒼涼、意境深閎的《秋興八首》。“長安棋局” 後作為成語用於形容動蕩不定的政局。
古今不僅有“人生如棋”、“世事如棋”的比喻,還有“治國如弈”之說。宋代文人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周臣傳》中曰:“嗚呼,作器者,無良材而有良匠;治國者,無能臣而此外,還有“巢毀卵破”等成語也都與弈棋有關。這些成語典故、至理名言從圍棋與弈理中引伸悟得,成為人類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流傳數千年,為浩瀚的中國古老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發稿:200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