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救救石寶寨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新生7月13日訊】一、石寶寨--中國建築的瑰寶
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長江的北岸,整個建築群由石寶寨和寨下的石寶鎮共同組成,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石寶寨由寨門、塔樓及寨頂古剎三部份組成。寨門為一磚石結構建築,山門上方題有瓷嵌“小蓬萊”三字。塔樓是依山而建的三方四角閣樓,原九層,1956年又加以修建,改為12層,通高56米,是登山的唯一路徑。塔樓點翠流丹,重檐高聳,宏偉壯觀。閣內每層石壁上均有題詠。塔樓為全木制卯榫結構,是我國現存高層木結構建築中惟一一座沒有鬥拱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物,也是我國現存最高和層數最多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為我國建築之瑰寶。山頂為一平坦石壩,面積約1200余平方米,有古廟名天子殿,為明代萬歷年間修建,殿內有一塊神奇的“流米石”和一個可直通江心的“鴨子洞”。此處是全寨的最高點。
在這裏眺望長江景色最佳,所以被稱為“小蓬萊”。
石寶鎮由明清時代的典型山區民居組成,古老的石板路,鱗次櫛比的街邊小樓,民宅有圍墻、天井、花園,別具風格。石寶鎮和石寶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建築群。
二、就地保護石寶寨
中國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系列片(伊慧民,王廣令)“三峽備忘錄”第六集“祖先的遺產”中關於石寶寨有如下的鏡頭和解說:
(境頭:石寶寨)
忠縣石寶寨座落於三峽江邊,它背靠玉印山依山而建,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它將人文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體現出中國人的傳統理想。因此,它的建築特色極大地依賴於現有的特殊環境,幸運的是,三峽工程擡高水位以後,水位只到它的山門,因此在保護規劃中采取就地保護的方案。
(境頭:忠縣石寶寨文物管理所劉平清談三峽工程對石寶寨的影響和保護措施)
這裏是長江三峽水庫的175米水位,修建以後,我們長江三峽水庫的水位就會在我們剛才指的175米的這個位置,也就是我們石寶寨第一層樓,我站的這個位置。那麼修建過後,水淹到這個地方,國家文物局的辦法是築保護堤,把整個石寶寨周圍圍起來,修防護堤,在這裏采取就地保護的措施。
(境頭:江對岸看石寶寨全景)
其他類似文物也將采取就地保護的措施.
(引文完)
三、石寶寨就地保護的依據
先看石寶寨和石寶鎮的幾個數據:
石寶寨距離三峽大壩338.3公裏
石寶鎮的地面高程:海拔160米
石寶寨寨門的高程(塔樓第一層的地面高程):海拔175米
石寶寨塔樓頂高程:海拔231米
石寶寨的寨門高程和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湊巧一樣。
國家文物局對石寶寨采取就地保護的依據,是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移民組提供的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的移民淹沒線。移民組的理論依據是: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庫尾及其上遊才有比降.
根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報告,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時、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大壩上遊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
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175米;秭歸老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巴東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巫山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奉節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雲陽老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萬州: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忠縣: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石寶寨:175.1米;距離三峽大壩338.3公裏,移民淹沒遷移線177米(根據原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
由於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們都“是不懂水利工程的人”,相信了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的這個結論是正確的(誰敢說三峽工程論證報告有錯?)。雖然計劃在石寶寨周圍修築的防護堤會破壞景觀,但是國家文物局還是下決心就地保護。
石寶寨就地保護的計劃由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師生來擔任。由於建築系的師生也沒有懷疑過,三
峽水庫在壩址處蓄水至海拔175米,在距離大壩338.3公裏的石寶寨的水位也只有海拔
175.1米這個結論。即使有人有懷疑,也不敢提出。
四、三峽水庫蓄水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開始蓄水。“高峽出平湖”,多少人為之陶醉。在三峽蓄水不久,形成的三峽水庫水面並不是平。這時清華大學張光鬥教授出來解釋說,長江上遊的水源不斷地流進庫區,上下遊的水面始終存在一定坡度。並且這一坡度要受水庫水
深的影響,水越深坡度越小,水越淺坡度越大。因此,三峽水庫的水面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平的。他說,即使三峽工程全部竣工後,壩前水位達到175米,庫區水面的坡度也依然存在,只是會比現在要小一些。長江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廖志丹進一步解釋說,三峽水庫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其最大特點就是水的“比降”比較大。
他解釋說,“比降”就是上遊水位減去下遊水位的差,再除以兩點間的距離。比降越大,水位落差越大。“長江三峽兩岸都是高山峽谷,這對江水有較大的控制作用,使這一段江水的比降比平原型水庫高得多,達到千分之一點九至千分之三左右,因此高峽平湖其實不平。”
三峽水庫蓄水的實踐證明了移民組制定的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的移民淹沒線是錯誤的.未來三峽水庫壩址處蓄水至海拔175米,石寶寨的水位不是還在海拔175米,不在石寶寨第一層樓,而是要高出許多。
2003年7月2日中國青年報登載了記者盧躍剛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潘家錚的采訪記,潘家錚說:三峽水庫蓄水到175米時,除175米高程以下為淹沒區外,庫尾還有一條回水曲線,稍稍高於175米,最後和上遊天然水位相接。這條回水曲線根據不同洪水流量還有些變化,移民是按照某一洪水的回水曲線為準遷移的,這條回水曲線以及其下的應遷移民都經過認真計算、復核確定,至今沒有什麼變化。
潘家錚說,移民是按照某一洪水的回水曲線為準遷移。就是說在三峽工程的移民紅線後面還隱藏著某一條回水曲線。這條是怎樣的回水曲線,它的洪水頻率是多少?它在三峽大壩處的起始點是多高?還是海拔175米嗎?為什麼潘家錚不直接把這某一條回水曲線直接告訴中國人呢?難道這些數據還需要保密嗎?
五、救救石寶寨
石寶寨是三峽庫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未來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時,特別是在發揮所謂的防洪效益時,動用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蓄水至海拔175米時,石寶寨處的水位絕對不可能在海拔175.1,國家文物局的就地保護措施以及清華大學建築系制定的保護計劃都不能保證石寶寨不被庫水淹沒!
建議國家文物局重新審查石寶寨保護方案,救救石寶寨!!!同時建議清華大學建築系去向同校水利系的張光鬥教授咨詢一下,他說的庫區水面的坡度對石寶寨的影響是什麼。再建議石寶寨文物管理所劉平清向潘家錚請教一下,當三峽水庫防洪蓄水至海拔175米時,庫水淹到石寶寨的第幾層。最後建議伊慧民將此電視系列片保存好,當子孫後代算帳以作備忘用!
(《觀察》)
發稿:2003年7月13日
更新:2003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