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眉深淺入時無──巧用比喻的故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唐代科舉考試前有一種形式叫“溫卷”,即在考試之前先把自己的詩文送給某位名人,如果得到他的賞識,他就可以為你廣為宣傳,提高你的知名度。朱慶余溫卷時送給張籍一首詩,名為《閨意顯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詩從字面看是寫一個剛過門的新娘子,早上要與丈夫家人見面,妝扮後心裏惴惴不安,不知是否合家人心意,便問丈夫,畫眉的深淺合乎時尚嗎?而作者實際是借新娘子來自比,不知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要求。這種借別物來表情達意,只寫出借比的喻體,不寫出被比的主體的修辭方法,就是借喻。
古代有一個才女運用借喻的方法解脫自己的故事:
清代乾隆年間松江,有一個平民出身的才女張宛玉,她從小習詩作文,頗有文采。但不幸的是,她被貪財的父母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商人,這個商人行為卑瑣,庸俗不堪。張宛玉實在忍受不了,便趁丈夫外出經商之際,逃到江寧親戚家中。丈夫認為她私自逃離,有辱門庭,狀告到山陰縣府,當時在江寧任知縣的正是有名的詩歌評論家袁枚。袁枚派人拘捕了張宛玉,張宛玉以詩明志:
五湖深處素馨花,誤入淮西估客家。
偶遇江州白司馬,敢將幽怨訴琵琶。
詩中張宛玉以“素馨花”自比,哀婉地訴說自己屈嫁俗商的痛楚心情,還借白居易的《琵琶行》來喻自己是一位不幸的琵琶女,希望得到像白居易那樣的好心人的同情。言辭委婉,情深意切,引發了袁枚的伶憫之心。袁枚為了進一步試探張宛玉的詩才,就順手指一棵孤樹,讓其以樹為題賦詩一首。張宛玉揮筆寫道:
獨立空庭久,朝朝向太陽。
何人能手植,移作後庭芳。
張宛玉借樹喻己,寫樹明志,既哀婉動人,又貼切自然,令袁枚十分感動。於是袁枚寫了一封信給山陰縣令,代張宛玉求情說:“才女嫁俗商,不稱,故釋其背逃之罪,且放歸矣。”張宛玉得以回返故鄉。
以上三首詩運用了同一修辭手法,──借喻。借喻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而本體根本不出現。這種委婉的手法使表達不但形象生動,而且能巧妙地將不宜直說的意思較為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有時比直接的傾訴更能打動人。
發稿:2003年4月26日
更新:200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