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袁崇煥千古沈冤(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毓超

【明心網】袁崇煥(一五八四~一六三○)字元素,廣東東莞人,另一說為廣西藤縣人,二十二歲時到省城桂林應鄉試時,因見獨秀峰卓然不群之雄姿,寫一詩以抒懷:

玉筍瑤簪裏,茲山獨出群;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萬歷四十七年,袁崇煥進京會試,得中進士,不久出為福建邵武縣知縣。官職雖低,但為官廉明,悉心民事,深受縣民愛戴。適值明朝末期,國勢飄搖,內外交困之中,女真族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登上帝位,建立後金,率鐵騎大舉進攻明朝,屢敗明軍,明朝所屬東北諸城盡為其占據。袁少抱大志,關心國事,對東北邊疆形勢極有研究,精通韜略,準備赴邊疆效力。

天啟元年(一六二一)袁知縣任滿赴京考核,政績優等;當時負責考核之禦史侯恂對袁極為賞識,乃上疏推薦破格留用,擢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時年為三十八歲。未幾廣寧潰敗消息傳來,廷臣均主張防守山海關,袁為了解邊塞情況,不顧一己安危,單騎出關踏勘。歸來時豪氣淩雲道:「茍獲兵馬錢糧充足,決能守住山海關。」大臣俱稱其能,袁乃短期間由七品縣令、破格擢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監軍山海關。袁得此際遇,不獨矢志報國,固守邊疆,更要收復昔日失地。時任遼東經略為王在晉,為人懦怯又無謀略,主張退守山海關,遭袁反對而奏報朝廷,經大學士孫承宗考察實情,上報熹宗將其調走。天啟四年,孫任遼東經略,一切采納袁之主張,經其苦心經營,寧遠一線得以穩定下來。袁有功一升再升,到天啟五年冬升為按察使,遼東因得孫承宗之坐鎮及袁之堅守,使後金有兩年間不敢西犯。

*寧遠首捷

天啟五年,孫承宗受閹黨攻擊被罷職,以其黨羽高第接任。高第懦怯無能,一反孫之經營策略,下令軍隊撤進關內,袁堅決反對不從,於是高乃將寧遠前屯棄守不管。努爾哈赤得訊後,於天啟六年正月率軍渡遼河,長驅直入,袁堅守不退,總綰寧遠防禦戰。努爾哈赤在兵力上占優勢,遣人勸誘袁投降,答允委以高爵,為袁堅拒後,戰事隨即展開,賴袁之身先士卒,指揮得宜,將士用命,努爾哈赤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得撤回沈陽。此為明朝對後金之戰獲得首次大捷,舉國歡騰。袁因功提升僉都禦史,不久又升為遼東巡撫,獨當一面,而努爾哈赤因遭此大敗,氣憤難平,後來背生毒瘡身亡。

*寧錦再捷

自寧遠勝利後,朝廷悲觀情緒一掃而空,遼東將士更是鬥志昂揚;袁總結此戰經驗,了解後金軍善於平原戰,明軍茍能憑城堅守,實行堅壁清野,盡量發揮火器之威力,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後金軍當無所施其技。因此乃加固或重修城堡,將防線向前推進,修築錦州、大淩河及中左所三城。為爭取時間,派人吊努爾哈赤之喪,雙方使者來往不斷。後金四皇子皇太極登帝位,天啟七年春,皇太極得悉袁在關外修築諸城,乃趁竣工前發動攻勢,親率大軍從沈陽到廣寧,分兵三路會師於錦州城下,時錦州城防工事已完竣,皇太極雖集中兵力攻城,但難敵明軍火器,皇太極連攻數日,傷亡慘重,毫無進展,袁則坐守寧遠按兵不動,以保衛山海關前線,只派精兵四千赴援錦州。皇太極攻不下錦州乃改攻寧遠,袁早已率領精兵猛將作好迎戰準備,寧遠城防堅固,且有大將尤世祿及祖大壽離城二裏外布防,嚴陣以待。城上大炮齊發,城外火器夾攻,戰況慘烈,雙方均傷亡極重。皇太極見攻不下寧遠又轉攻錦州,明軍用西洋大炮兼用火器矢石夾成火網,清軍傷亡極眾,皇太極親自督戰圍攻寧錦長達廿四天之久未獲寸土,而士氣日見低落。時值盛暑,軍中中暑得病者不少,皇太極只得退回沈陽,明軍大獲全勝,史稱寧錦大捷。明軍經此戰後,信心大增,足證袁富於謀略,忠心報國。

*再督師薊遼

袁崇煥在寧遠兩次大捷,戰功顯赫,但卻招致魏忠賢之忌恨。袁勞苦功高,卻得不到應得之封賞,反而受到攻擊和排擠,指使禦史李應薦誣告袁在錦州被圍時,坐鎮寧遠按兵不動,且與後金議和,致使清軍進攻錦州寧遠。本來袁於寧錦大捷後,擬再加強軍備,當時朝廷內外無不逢迎魏忠賢,袁迫於形勢,乃上疏乞求回籍養病。寧錦大捷,得益最大者乃魏家屬及其黨羽,連與戰役無關之人亦獲賞賜,但功勞最大之袁崇煥只得加銜一級、賞銀三十兩。尚書霍維華為袁鳴不平,上疏願將自己之恩蔭轉給袁,而遭魏忠賢之申斥。

天啟七年秋,朝局發生變化,熹宗朱由校駕崩,由其弟朱由檢繼承大統,是為崇禎帝。崇禎帝上臺後勵精圖治,誅魏忠賢,削奪屍位素餐及冒功者,起用東林黨人入閣,朝政改觀。崇禎元年(一六二八)任命袁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入京奏陳軍事,崇禎召見詢問對付後金之策略,袁歷陳倘戶部轉軍餉、工部給軍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遣將,當於五年內收復全部遼東。袁感於任重怨多,忌功嫉能,對其誣陷者大有人在,更慮敵人之離間,深謀遠慮,請求崇禎用人勿疑,俾能盡心為國,以展所能。崇禎因初即帝位,有意革弊圖新,除下令各部照辦外,付以全權統籌關外軍務,賜以尚方寶劍、並蟒玉銀紙。袁上疏懇辭不受,以帝恩隆而托予重位,益堅其報國為民之志,把遼東防線調整,寧錦全線固若金湯。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