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相--魏征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魏征年少時,家貧,曾出家為道士。有大志,好讀書,多所通涉。隋末,曾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軍和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後服事唐太宗李世民,先後任諫議大夫、秘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備受信任,被封為"鄭國公"。
魏征忠言直諫,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他多次勸唐太宗以隋亡為鑒,把君、民關系喻為舟與水的關系,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他建議李世民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薄賦斂,輕租稅","無為而理"。
有這樣一件事:李世民當時統一中國,天下升平,各公卿大臣一致建議太宗到泰山"封禪",告成功於天地。魏征獨以為不可,堅決諫止,因此和唐太宗引起了一場辨論。太宗爭辨說,難道我"功不高耶?德不厚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為而不可?"雖然唐太宗一連提出六個反問,但魏征毫不讓步,對上述各點一一進行駁斥,最後嚴肅指出:"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義安,未甚充實",在這種情況下,搞封建禪之類的事,實為勞民傷財之舉。最後終於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束了"封禪"一議。當時,唐朝大臣能夠自由地上書言事,唐太宗也能夠虛心地聽取臣下意見。政治清明,國富民強,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一生中陳諫二百多條,絕大多數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後,唐太宗傷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以魏征一人死而說諍諫之臣亡,當然譽之過甚。但由此可看出唐太宗對他的器重。魏征死後,唐太宗賜其文貞公的謚號,以示褒獎。
發稿:2003年4月21日
更新:200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