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況青天”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明代著名清官況鐘的墳塋,修建在江西省靖安縣東門外的“況鐘園林”之內。這裏青松挺拔,濃蔭密布,風景秀美,被譽為南昌火爐旁邊的“清涼世界”。來到墓前,只見墓碑上刻著四個顯赫大字:“況鐘之墓”。墓後,豎著一塊三點五米高、六米寬的“墓志銘”,再後就是一座飛檐鬥拱、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的“清風亭”。鐫刻在“清風亭”兩根石柱上的一副對聯:

一肩行李,試問封建官場有幾?
兩袖清風,且看蘇州太守如何。

況鐘,字伯律,號如愚,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生於江西省靖安縣的崖口龍岡州,因而又號“龍岡”。

況鐘幹練精明,通達事務,故每得官府及朝廷器重。明永樂四年(1406年),二十三歲的況鐘首被靖安知縣俞益看中,選為書吏。九年後,俞益將況鐘介紹給禮部尚書呂震。通過一番交談,呂震也覺得況鐘是個奇才,便將況鐘推薦給明成祖朱棣。經面試,朱棣將況鐘破格提升為正六品禮部儀制司主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崩,朱高熾即位,況鐘也被越級升遷為正四品儀制司郎中。後來,朱高熾又崩,朱瞻基即位。宣德五年(1430年),況鐘又被朱瞻基任命為蘇州府知府。

蘇州,當時被認為是全國最難治的一個府。稅糧繁重,官吏奸貪,百姓困苦,逃民“接踵而去,不復再懷鄉土”。故況鐘上任前,宣宗朱瞻基不僅設宴為其餞行,而且,還特別給予“敕書”(書面命令),擴大他的職權範圍,特許他直接向皇上選送奏章,規定他“凡公差官員人等,有違法害民者”,可立即“提人解京”法辯。當時,況鐘被譽為是一位“手捧天書”的“飲差知府”。

一到任上,況鐘並未立即當眾取出皇帝的“敕書”,而是一面照批公文案件,一面私下裏進行明察暗訪。待詳細掌握了一批奸吏的確鑿罪證後,便驟然將他們召來,先宣讀“敕書”,後將作惡多端的貪官汙吏逐一法辯,當場就處決了六個最壞的奸吏。頓時,“一府大震”,蘇州“合郡稱之曰:‘況青天’。”

況鐘還減輕稅賦,平均徭役,為民興利,勸課農桑。特別是在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上更是為民所稱頌。據記載,他“每一日輪治一縣事,未期年,勘問過輕重罪囚一千五百二十余名”。並且常常“折獄明斷”,遇有“奇冤”者“無不昭雪”。從此,“吏不敢作奸,民無冤抑,鹹頌包龍圖復生”。

況鐘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生活簡樸,真可說是“兩袖清風”。史稱:他“內署肅然,無鋪設華糜物”,餐桌上也只是“一肉一蔬”而已,“非公燕,別無兼味”。後來,“卒而歸葬,舟中惟書籍,服用器物”,並沒有其它貴重物品,故“蘇人鹹嘆息之”。

在蘇州府,況鐘曾三次離任,都因百姓挽留,繼而復任。宣德六年(1431年),況鐘首次離任,是因母喪而回籍丁憂。他一走,蘇州府便“奸吏無法,故弊業生”。不久,郡中有三萬七千五百多人聯名上書,請求朝廷召回況鐘。因此,宣宗皇帝便命況鐘“奪情”。況鐘一回蘇州,便使“法紀復振”。宣德八年(1432年),況鐘任期三載後,需進京朝見,於是第二次離任。蘇州人民懷念況鐘,擔心他此去“朝京”而不回。待來年春天,況鐘返回蘇州後,蘇州人民才放下心。民間有歌謠贊頌況鐘曰:“太守朝京,我民不寧,太守歸來,我民忻哉。”況鐘第三次離任是在正統五年(1440年)。是年,他任滿九載,照例應加升一等,便赴吏部候升。當時又有一萬八千余人聯名上書挽留。皇上見狀,只好升況鐘為正三品官,仍署蘇州府事。況鐘第三次返蘇時,百姓相迎者“不遠數百裏之遙”。可見其在民眾心目中之地位。

況鐘治理蘇州先後達十三年之久,到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終因積勞成疾,卒於任上,享年六十。況鐘死後,不僅“蘇民痛哭罷市”,就連“鄰郡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也絡繹不絕。在“歸柩之日”,百姓“傾城出送”,但見“白衣冠兩岸,夾舟奠別”。為紀念“況青天”,蘇州府七縣大小集鎮都建有專祠,歲歲奉祀。百姓家中也懸像祭祀,“比屋無間”。在蘇州滄浪亭內,一幅況鐘的磚刻畫像,至今猶存,下刻“法行民樂,任留秩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的頌詞,仍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