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仁者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儒家創始人孔子關於養生的說法很多,但集中到一點,就是要養心,而養心又需從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時要養德。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仁者壽”。這“仁者”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解釋說:“仁者,愛人。”這就是說待人要寬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大德必得其壽”,孔子在《中庸》中對此說得更加明確。人們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無私”,所以終日心平氣和,因為寬厚待人,所以沒有忌賢妒能的憂慮,心裏始終是泰然自若的。一個人如果一直處於心平氣和,泰然自若的狀態,就可以使“主”明心正,這就是養心的關鍵。
歷史上不仁不德的暴君,一般都活不長,常有“名醫多高壽,皇帝皆短命”之說。大德之人,胸懷寬廣,高風亮節,不貪不淫,具有崇高的追求和高尚志趣,寬以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自信自愛,不忘眾生,這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
孟子曾提出:不動心——寡欲——收心,最後達到“養浩然正氣”。色彩繽紛,光怪陸離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誘惑,金錢、官位等都可能使人心動,孜孜以求。孟子所說的“不動心”,即指排除外界的各種幹擾,不受外界事件的引誘,做到既“不以一得為喜”,也“不以一失為憂”,這樣就可以保持內心的清靜。
儒家以孔子為宗師,在養生中強調修養、道德與壽夭的關系。《禮記·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壽。”將養生與精神結合起來。儒家以射、樂、琴、舞為怡情、養情、養性、強體之法,並遵聖人之訓,戒色、鬥、貪,事事以養生為重。
西漢董仲舒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春秋繁露》曰:“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循天之道,以養其身。”
宋代學者蘇東坡說:“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這就是說病後康復並無靈丹妙藥,唯一的妙方是“安心”靜養。
在當今市場經濟下,對於患事業病、職業病、嫉妒病、紅眼病的人,更需要學點養心修性的本領,這樣不僅有利於事業,也有利於身心健康和祛病延年。
(摘自<神農網>)
發稿:200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