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女媧是否確有其人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7月8日訊】遠古時候,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多少年,多少代,在人們的印象中,“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女媧一直是位遠古神話中虛擬人物。然而,近日在各地一些報刊、網站上刊登了關於“女媧陵寢修復工程動土”的報道,一時間,有無女媧其人,她在人間是否留有陵寢,其現狀如何?這一連串的問題又成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謎。
創世女媧是否確有其人
有關歷史文獻資料記載,女媧氏的重要活動區域,是山西太行山上的黃土高原,太行山曾以“女媧”、“星母”命名可為重要證明。有關人士實地考察發現,在山西太行山地區,確有不少著名的女媧活動遺跡,如:
長治市東南天臺山,有女媧“煉石補天”的“望天臺”;
晉城市東南的浮山北谷,有女媧“煉石補天”的“媧皇窟”;
長子縣西發鳩山,有女媧氏所化“精衛填海”的遺跡;
黎城縣西南廣志山,有女媧足跡所至的“媧皇廟”;
平定縣東南40公裏東浮化山,有“女媧補天”的“補天臺”;
臨汾市吉縣西60裏清水河畔的柿子灘,還發現了距今一萬多年以上的“中石器時期”的“女媧補天、造人”巖畫。
在《列子·湯問》篇,有關於“女媧補天”的一段記載:“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天)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斷地維,放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除這則記載外,其他如《楚辭·天問》、《淮南子·天女訓》、《論衡·談天》、《補三皇本紀》等典籍裏,也提到了女媧補天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情況。針對此,致力於女媧文化研究十多年的孟繁仁研究員幾次到山西晉東南太行山考察,發現那裏的巖層、地質結構與以上記載比較吻合,陵川、黎城一帶,不少山巒斷層的巖層紋理方向基本都是“東南高、西北低”,這說明古代神話傳說所記載的情況,還是基本以現實為基礎的。
經過多次考察發現,女媧從事“煉石補天”以及其他“創世”活動的遺跡、遺址,在山西黃土高原比比皆是。此外,在山西太行山區,供奉由女媧所化“婚姻女神”的“高媒廟”,所化“生育女神”的“娘娘廟”也是數不勝數。由此,考古學家論斷:“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女媧確有其人,她主要的活動舞臺便是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太行山。
女媧是否長眠在山西
除《太平寰宇記》及《大清一統志·霍州直隸州》有記載外,清道光七年的《趙城縣志》上詳細寫著:“女媧陵,在縣東八裏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廟後口,東、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為正陵,其副陵相傳為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樹多八九人圍。正陵右有‘補天石’。宋乾德四年(966年),詔給守陵‘王戶長’吏,春秋奉祀,其後代有祭告。國朝歷次遣官致祭,祭文並砌石,立廟中”。
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侯村的女媧陵寢建於2000至3000年前,人稱“女媧皇陵”,其中包括高四五米、周長達四五十米的正陵與副陵,占地面積約36000平方米,唐、宋以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祭祀的廟宇———“媧皇廟”。據侯村老人講,每年春天農歷三月初十“女媧誕辰”之日,“女媧皇陵”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並持續七天之久。舉行祭祀典禮時,要“清水灑街”,“黃土墊道”,朝廷、官府都要“遣官致祭”;民間也要進行盛大的物資交流、商賈買賣活動,並請來戲班,連唱七天七夜的大戲,娛神、娛民來為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慶賀誕辰。
發稿:200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