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宇宙奧秘 > 生命探索

養生之道:養生之根-德與性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在道德修養與健康、養生和關系方面,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和養生家都把養性和養德放在養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養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茍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舍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修養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仲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壽世保元>>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嶽在<<先後天論>>中寫道 :“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 常存正覺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摘自“神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