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陽光突圍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張晨歌

  我相信氣候影響人的意識形態。這也許有主觀之嫌,然而我對之深信不疑。 我深信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細膩、英國人的保守、法國人的浪漫都是其氣候長期的作用使然。

  我所居住的城市終年少雨。陽光燦爛的天氣幾乎變成了一種必然享受,就像早餐桌上的牛奶和面包一樣自然。這樣的天氣讓人省了很多擔憂。人們和他們的車子、小孩總是很幹凈,身上的衣褲平平展展,沒有泥水的痕跡。然而沒有雨水的地方總是讓人覺得生命中似乎缺少了什麼。我越來越意識到,人們對雨天的陌生會使他們忽略了生命的另一層內涵。雨中泥濘艱辛的道路,深一腳淺一腳的蹣跚,甚至狼狽,都如同作用在一個人身上的張力,擴充著他生命的界限。當終於在昏暗的雨中看到家中那方透出朦朧燈光的小窗時,心頭的喜悅和溫暖不言而喻。雨把一切調和成一個獨特的世界,其間有著迷人的天籟之音,有著水墨畫的意境。水氣彌漫在空中,如同潑灑在宣紙上淡淡的墨跡。雨霧中,樹葉觸目驚心地翠綠,遠山朦朧矗立,若隱若現。在雨中,人們的目光也變得柔和朦朧起來,無形中,心頭多了一絲寬容,少了一點苛責;心靈在雨中貼近自然,那時,良心就如同一塊隱沒在海中的礁石,被剝離了層層世俗的海浪,顯露在一片寧靜的沙灘上。只有這時,它清澈的眼神才能註視生命中一點一滴的內涵,心靈中飛揚的塵土在雨中似乎已然塵埃落定。

  雖然覺得這裏的氣候美中不足,但算下來,我已經在這個城市居住了七年。有好一段時間,我覺得我被困在了陽光之中,身不由己地在陽光下過著一串串暖和、平凡而瑣碎的日子。那些日子,北方初春咤開的迎春花總是在不經意間映入腦海。那種深冬刺骨寒冷中突現的明黃色,會撼動你冰封的心靈。然而在此地的陽光下,一切都被曬得幹燥溫熱,陽光像是張開了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我,令我無處逃遁。

  周末,窗外依舊陽光燦爛,屋裏顯得陰冷,四歲的兒子無聊至極,做著各種調皮搗蛋的事。我提議去外面散步,他稚嫩的小臉上立刻露出甜甜的笑,歡呼了一聲,就去搬他的小自行車。

  一出門,一股混著陽光和泥土的草香味撲鼻而來。不遠處,幾戶人家正在澆草地。對面的一個少婦手持籠頭,十分安閑認真地在澆花。夕陽斜斜地灑在她門前的草地上,她的臉上平和、舒展,動作不急不緩,舉手投足之間都充溢著對生活的滿足與享受。然而看著她凝固在陽光下的美麗側面,我為她惋惜,這一瞬間,在陽光下,一切都停頓了,沒有美麗,沒有思維,沒有欲望,沒有掙紮。不僅僅是這一瞬間,人們日日、月月、年年都在重復著它。如果用一幅圖畫畫出我們的生活,那麼這幅陽光下的"澆花圖"就是代表了。也許很多人的生活中並沒有澆水這一道程序,然而他們生活的實質卻相似地平靜,也相似地停頓著,除了時間的流逝,生命一無記載。

  我喜歡這樣一個對平庸的定義:"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人生態度。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義的豐富。"沒有人願意做平庸的人,然而曾幾何時,當生活的擔子日趨沈重,心緒漸漸疲憊,忙碌之間,我們的心不再留出空間給繁瑣生活之外的世界,不知不覺間,生命中的細枝末節漸長,變成了參天大樹,遮蓋我們通向真理的視線。人生萎縮成瑣碎的生活,價值變成利益,理想等同於欲望,甚至事業,也縮水成為糊口。於是,我們的心靈習慣於在溫暖的陽光下休憩,它悠閑自得,無需勞累。當年事漸長,偶然翻出發黃的照片,才驚詫地發現,那顆洋溢著青春和快樂的心已經變得那麼遙遠和陌生了。

  十八世紀的英國,一位宣教士要去中國宣教之前細細地收集所有關於中國的資料,畢竟在這之前,英國還從無一人曾涉足過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首先查詢大英百科全書關於中國人的定義,上面寫著:中國人,精明於生意,但具有奴性。似乎只有受縛於人的人才具有奴性。然而也許,奴性是整個人類的特點。小時候,與表妹談天,她說:"人做任何事都是被逼的,不信你隨便說一件事。"
  我說:"吃飯。"
  她說:"那是被肚子餓逼的。"
  我又說:"遊泳。"
  她說:"是被興趣逼的。"

  雖是說笑,今天想來卻也不無道理。生而為人,某時某地生而為人,這其間已經有了多少的羈絆和束縛。而與生俱來的不完美,更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束縛,正是因著它,人類不是受縛於人,便是受縛於事、於物、於自己、於機遇、於命運。如果宏觀地來看奴性,它籠罩著所有的人。就像殘缺,我們把肢體有殘缺的人稱為殘疾人。中國有一個著名的殘疾人作家,名叫史鐵生。我們翻開他的作品,就會發現那種對人生的深刻、本質性的思考,是我們肢體健全的人根本無暇去顧及的。然而活在世上,我覺得,那卻是最重要的、最應思考的一些東西。我們擁有健美的身體,可是我們所謂健全的人在精神、心靈上卻殘缺著。被動與殘缺,多少時候,就是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們囿於其間,於一層又一層心靈之網、情感、理性與思維之網中,不能脫身。 蝴蝶作繭自縛,然而它也能破繭而出,翩然起飛,盡管科學對這一"自然"過程做了詳細的解釋,我仍然相信,是造物主給予了它一股超越科學和自然的外力,使這樣一種不起眼的小動物在短暫的生命歷程裏完成了兩種絕然不同的生命方式。

  我喜歡讀傳記。穿越人的歷史,就如同走過一條條生命的長廊,雖已入畫,那一襲靈動、力量和蘊集卻是永恒的。它在紀錄了艱辛和苦難的同時,也蘊含了人類的飛躍。海侖凱勒集多種殘疾於一身,一個健康人所賴以生活的條件,她幾乎一條都沒有,然而她卻沖破層層藩籬,破繭而出,升華了人類的生命;潘霍華在納粹集中營面對必死無疑的命運時,仍然底蘊充足,剛強自若;保羅被關押在腓立比的監獄裏,卻寫下了喜樂的書信;徐懷陽行醫非洲,遠離文明與便利,卻甘於寂寞,無怨無悔……。人的生命,也可以活得如此超越!

  世上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的靈魂沖出沐浴在陽光下的溫室,終其一生奔走充滿艱辛的路,然而正是因著他們曾在世上走過,真實地思想過、掙紮過、失落過、也飛躍過,才讓人類的生命煥發出光彩,讓灰暗中的人們重新看到生命的潛能。

  我仿佛走過了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的盡頭,依舊是明亮耀眼的陽光。然而我竟然感到心境豁達得多了,心中充滿了感恩。於我,陽光已不再是一張網。它從高天之上穿過灰塵,撫摸著大地,從亙古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