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閑話“碧螺春”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6月10日訊】一個茶名,引出一段冤案 一次東巡,傳出一段佳話

  眾所周知“碧螺春”是一種名茶的茶名,殊不知這種茶葉最早並不叫這個名字,而且說起來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呢。

  話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五月端午,康熙謁陵祭祖東巡至無錫,行間康熙口渴到一廟宇中喝茶。康熙常以品茶杯高手自許,聞到這樣的茶竟不忍飲用,便將茶杯放在桌上,仔細瞧看,只見茶色碧綠如請波,葉片舒卷像海螺,最讓人納悶的是葉片無一下沈,片片飄在水上,忽起忽落地浮著。

  康熙覺得蹊蹺,便向廟中僧人詢問是何茶,僧人嘆到:“說起這茶,香味雖濃,名兒卻怪,只因為它出自東山峰的太湖庵中,每遇風天,便發出嗚嗚咽咽的哭泣聲,讓人聽了毛骨悚然,人們就叫它“嚇殺人香”。這茶數一共才有四株,還是三年前忽然長出來的,而它的名氣卻傳遍了太湖地區。

  康熙喝了一口茶,覺得這茶果然香味醇厚,可是一細品余香時,忽覺苦澀鉆心,康熙不由得心神不安起來。

  康熙親自率人至太湖庵中查詢探訪才知個中緣由。

  原來這太湖庵中的一個老尼姑十幾年前在山下救了一個被人遺棄的女嬰,撫養成人。因她好穿碧螺衣衫,就取名為碧螺春。她只長得秀麗,還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尤愛茶樹,她曾親手盆栽一棵,悉心培育,並在茶樹旁的石壁上寫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八個大字,這時是她立身處世的座右銘,誰知竟招來殺身的大禍。

  兩年前,這太湖庵中來了一位劉巡撫,見了石壁上的字,知是碧螺春寫的,就把她找來問:“你小小女子,懂得什麼?竟敢肆意舞文弄墨,在佛門自立碑文,豈不是? 瀆了神靈?命你快快擦去。

  可這碧螺春,年輕火氣盛,只知道誦經論理不懂世事。她見來人言語狂妄,不可一世,哪裏容得,便生氣地辯說:“你可知此語是出自《國語。周語》,說的是,人無論貴賤,皆應一心向善,而向善之難,有如登山越險,也有學好不易的意思。人若不一心向善,必墜惡流。雖然可能暫居高位,享富貴榮華,久之必敗,敗則如山崩地陷,頓時富貴皆空,也是說人學壞,墜落容易。小女常以此自警,以先賢之語而立碑,企望與天下共勉。你難道連先賢之語也不許聆聽嗎?”

  這番話暗藏譏諷,劉巡撫本是一個貪汙好色的惡吏,聽了她的話句句刺中他的心,惱羞成怒,,,地把出佩劍就要殺她。老尼姑見是事不好,連忙拉住跪地求饒。劉巡撫看這小尼姑模樣俊俏,便生邪念;又見老尼姑苦苦地哀求,就此下了臺階,把劍入鞘,一邊裝腔作勢地罵著,一邊下山去了。

  老尼姑娘怕再引出是非,就把碧螺春推進庵房,閉緊庵門,師徒同室而眠。誰知睡到三更半夜,忽然闖進一個強人面戴黑巾,只露雙眼,把老尼姑推出門外,要對碧螺春強行無禮。忽聽一聲慘叫,那人匆匆跑了。老尼姑急入房一看,碧螺春已被奸後殺害。老尼姑痛不欲生,告官無門,只得忍氣吞聲,把碧螺春的屍體埋在她心愛的茶樹下。不想在葬她的地方又長出三棵茶樹,葉如碧螺,風吹葉動,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茶香味苦,可憐碧螺春的命更苦啊。

  康熙聽了老尼姑的訴說,心中已有了幾分明白,好言安慰了她幾句,下山去了。

  第二天清晨劉巡撫就接到了聖旨,命他到東山峰太湖庵侯架,巡撫心懷鬼胎,又不敢違背,只得硬著頭皮見駕。康熙早就到了太湖庵,侍衛排列兩側。碧螺春的屍體已被挖出來,那女子身穿碧螺春衫,死而未僵,滿臉血跡,衣衫淩亂,慘不忍睹。

  劉巡撫見這陣勢,嚇得頓時走了魂兒,如篩糠似的哆嗦成一團。當康熙命他把碧螺春口含之物取出時,他登時趴在地上沖著皇上如雞啄米一般磕頭,聲嘶力竭地喊到:“萬歲爺,冤枉啊,她嘴裏咬的可不是卑職的手指呀!”

  康熙聽了冷笑到:“既然碧螺春被害與你無關,你怎知她口中含有斷指標呢?來人驗屍!”

  劉巡撫無話可說,低頭認罪,在人證物證面前,當即被斬。

  老尼姑感恩戴德,代碧螺春的冤魂敬康熙一杯香茶,只見茶色漸濃,螺葉紛紛沈落水底全然舒展,茶葉更加濃烈芳香。

  康熙當即傳旨,命把“嚇殺人香茶”改為“碧螺春茶”,又提筆將太湖庵改名為碧螺春庵,表彰潔身自好,傲視權貴的碧螺春。從此,“碧螺春”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