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康熙與禦稻米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到北京遊覽的人,很多都曾到中南海瞻仰毛澤東同志居住過的豐澤園,但很少人知道豐澤園的歷史。豐澤園是在清朝康熙皇帝時修建的,是專供清朝皇帝每年春季在這裏舉行“演耕”儀式的場所。什麼是“演耕”儀式呢?就是皇帝為號召全國百姓進行春耕,就在禦苑的一塊土地上,種些莊稼,做做樣子,表示帶頭春耕的意思。不過,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絕不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大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後的一年,康熙在豐澤園種了幾畝玉田水稻。水稻一般都是舊歷九月成熟。但是,六月下旬的一天,他來到豐澤園觀看水稻的長勢時,卻見在剛剛形成的稻谷中有一株稻子,又高又壯,稻粒已經飽滿成熟。這株出類拔萃的稻子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康熙就把這株稻谷收藏起來,準備來年播種,作個實驗,看看稻子是否能夠早熟。第二年,康熙親自把那株稻種栽種下去,果然在六月間就成熟了。這樣反復栽種,經過十年,終於培育出一個新的水稻優良品種。1691年4月,康熙在豐澤園澄懷堂召見尚書庫勒納、馬齊等人時,對他們說:“剛才你們進來時,看見我種的稻田嗎?”席勒納等回答說:“看見了,稻苗已有一尺多高了。”康熙又說:“我初種水稻時,看到有的稻子在六月間就成熟了,於是就收集起來作種子。年年播種,都是在六月間就成熟,所以現在長得這樣茂盛。要是普通稻種,是不會在這個時候就長得如此茂盛的。”由於這種稻子是在皇家園子裏培養出來的,康熙就給它起名叫禦稻米。
經過三十多年的試驗和培育,到1715年,康熙把禦稻種推廣到江南的江寧(今南京)、蘇州等地。他對臣下說:“南方的天氣暖和,禦稻成熟會比北方更早。在夏秋之交,麥子不夠吃,播種這種稻子,對百姓一定很有利。如果能夠一年種兩次,畝產量就會成倍增加,儲藏的糧食就會充足了。”這年的秋天,蘇州織造李煦向康熙匯報他在蘇州種禦稻的情況。他說把康熙賜予的禦稻種谷子一石,分給了官吏、鄉紳分頭播種,其中包括江寧織造曹頫(fu俯),也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繼父。《紅樓夢》裏說的“禦田胭脂米”和“紅稻米”,就是這種禦稻米。禦稻米的顏色微紅,顆粒較長,氣香而味腴。不過,李煦是個外行,他種的第一茬禦稻,是四月初十才插的秧,影響了二茬的收獲。康熙在他的匯報上批示說:“四月初十遲了。”第二年,李煦按康熙的指示提前插了第一茬稻秧,兩季稻的產量就都有所增加。一季稻的成熟時間不到一百天,短的只有七十來天,而蘇州當地稻子一季需要一百四五十天才能成熟。禦稻兩季比當地稻子的一季每畝可增產兩、三石稻谷。可惜,禦稻在江南試種幾年之後,康熙就去世了;加之天災和舊的習慣勢力,使這種稻種沒有廣泛推廣。
從禦稻種的發現、培育和推廣上,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對農業科學的重視和鉆研。
發稿:2002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