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銘新:數字與醫學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銘新

去年11月14日國際糖尿病日的時候,臺灣衛生署曾做過一項統計,民國89年臺灣因糖尿病死亡人數高達9450人,名列十大死因的第5位。臺北市衛生局估算僅臺北市就有15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卻有六萬人渾然不知。

為甚麼會有六萬人不知道自己得糖尿病?這種以統計計量方式估算出來「渾然不知」的六萬人真的罹患糖尿病嗎?其實,這正好反映出我們對於疾病的認識,過度著重在數據上的定義(無論是檢驗或是估算潛在病人)。

何謂糖尿病?

一談到糖尿病,許多人深感恐慌。那麼糖尿病是甚麼?我們又不能從生理上提出完整的解釋。臨床上,定義糖尿病多半是病人出現了糖尿病癥狀(口渴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以致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

那麼為甚麼會有這種癥狀?醫學界開始研究分析找病因。醫師們發現,在統計上,糖尿病癥狀和血糖有高度相關性,於是開始檢驗血糖的濃度,並訂出一個數字作為標準。

臨床上就以糖尿病癥狀結合血糖超出標準值來定義病人是否是糖尿病病人。那麼,六萬個渾然不覺的糖尿病人應該不是真正糖尿病人,因為沒有人能證明這些人出現「糖尿病癥狀」。

數字病理學

不只是糖尿病,高血壓也反映出相同的思維模式。把檢驗數據的數值高低當成生病或沒病。

例如,近日報載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教授史密斯以十五年的時間研究2512名男性,進行長期觀察,做出結論:「男人腿太短有可能提高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發生率。」這研究的是統計學而不是醫學,以統計數據找病因,不是舍本逐末嗎?

有一個故事寫到,有人先在家裏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到鞋店要買鞋,可發現忘記帶那尺寸了,非要回去把尺寸取來在照之買鞋。他為甚麼寧可相信量出來的尺寸,而不親自試穿呢?

同樣的,莊子講了一個猴子因「朝三暮四」而生氣,因「朝四暮三」而高興的寓言;《淮南子》也以「削足適履」、「殺頭便冠」比喻遷就固有尺度,而扭曲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與掌握。人類的認知方式局限在簡化的數據當中,於是會產生出一些不合理的現象。我們對於「病」的認識是不是不能陷入這種數字迷思帶來的錯誤呢? 

因此,當我們檢驗出某項數值超出所謂「標準值」時,卻又沒感到不舒服時,我們千萬不要妄下斷言說自己生病了,到處找醫療方法非要該項數據恢復「正常」。數據不是病,也不是生病的前兆,只是一時一地的狀態反映在有限的檢驗數據上而已。

真正要治病還得針對「病」下手。「病」是怎麼存在體內的,「病」又是怎麼表現在身體上的;要如何才能根本地去掉「病」,鏟除「病」能在體內生存與滋長的環境,才是更實際作法。沒病的話要治甚麼病呀!您說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