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莫論一時遇,九泉之下看榮譽 -- 李瑞環踏訪曼德拉囚禁地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4月23日訊】 開普敦四月二十日,不顧長途飛行的勞頓,昨天甫抵開普敦兩個小時,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即踏訪了羅賓島。 那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傳奇小島。因為關押過曼德拉等數千名反對種族隔離的政治犯而蜚聲世界,有南非生動“歷史教科書”之譽。正是在這裏,“南非之魂”曼德拉度過了他二十七年鐵窗生涯的十八個春秋,把“對自己的人民獲得自由的渴望變成一種對所有人,白人和黑人,都獲得自由的渴望”。也正是從這裏,曼德拉帶著睿智的微笑,重返南非政壇,一舉問鼎總統,開創了南非歷史的新紀元。
李瑞環仔細詢問了當時監獄的一些生活條件。羅賓島博物館館長阿卡拉達介紹說:“在我入獄14年的時間裏,裏邊都是沒有床的,大家就睡在地上,有時墊張席子,有時墊塊毯子。大部分時候,牢房裏也沒有熱水,但經過我們的努力鬥爭,最終這些都慢慢改變了。”
旁邊的一間陳列室裏,擺放著曼德拉等“政治犯”的黑白照片。李瑞環看後有感而發。他說,曼德拉先生青年時期就英勇投身於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運動,在長達六十多年的鬥爭生涯中,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為新南非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本民族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曼德拉先生以自己傳奇的經歷,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業績,受到了人們的衷心愛戴。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由於政治家的地位特殊,他的工作影響國計民生,他的行為對社會的發展有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因而他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歷史的檢驗和人民的評論。”
“歷史是無情的,人民是公正的。只要他為人民謀了利益,辦了好事,為國家為民族立了功勞,爭了榮譽,人民就不會忘記他。”
“在中國有一種說法,‘功過誰評說,後生定先祖。 勸君莫論一時遇,九泉之下看榮譽。’我相信,曼德拉先生和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民族英雄一樣,將受到本國人民、非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世代景仰。”李瑞環鏗鏘、質樸的上述即興講話,引來阿卡拉達館長和在場中外人士的一片掌聲。
在羅賓島博物館館長阿卡拉達的陪同下,他參觀了當年關押曼德拉的監獄和囚犯們做苦力的采石常
在一排灰色的石板房前,李瑞環拾級而上,穿過一道森嚴的大鐵門,來到一座不大的庭院裏。當年,就是在此處,獄中的曼德拉每天利用放風時間跑步鍛煉身體。
阿卡拉達——曼德拉當年的獄友,今已鬢發斑白。他講述了那段孤獨、苦難而不屈鬥爭的歷史。
“我和曼德拉被分在一個組。在我們七個人被宣判後,晚上就被叫了起來,戴上了手銬,也捆住了腳,上了飛機,然後被運到了羅賓島監獄。當時正是非常寒冷的冬季,又是刮風又是下雨,我們不得不換上囚服。和我同一個組的囚犯都比我年紀大,他們被迫穿上短褲,還不許穿襪子。”
“除了穿著,在食物配給上也有種族歧視,和我一個組的黑人囚犯,他們吃的糖要少一些,肉要少一些,而且還不給他們吃面包。所以從我們被關進來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在致力於反種族歧視的鬥爭。”
“我們在監獄裏不被獲許知道新聞,所以我們想盡辦法去得到一些消息。在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其他國家支持我們的消息時,我們的勇氣倍增。”
“很多人曾問過曼德拉先生,他在監獄裏待了二十七年,為什麼他不是充滿了苦楚,不是充滿了憤怒?因為不懈的鬥爭使我們認識到,我們必須采取向前看的態度來建立一個新國家、一個新南非,應該學會原諒、寬容、和解,團結南非所有的人民來建立這個新國家。”
阿卡拉達的話時而平緩,時而高亢。陽光照在他黝黑、飽經風霜的臉上。
李瑞環靜靜地聽著。他隨後穿越一條狹長的走廊,來到關押曼德拉的五號單人牢房。屋子不足五平方米,光線陰暗。班駁的墻壁,使人聯想起當年。就是在這裏,遠離妻兒的曼德拉修讀了倫敦大學的法學課程,把監獄變成了追求理想、樂觀向上的“曼德拉大學”。
發稿:200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