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正在我們腳下蔓延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雲山今年10月在日內瓦召開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會議,包括中國在內的176個國家的代表團用兩周時間討論如何落實1994年簽署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問題。
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荒漠化的土地面積已達360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4,並以每年5~7萬平方公裏的速度在擴展,如不加以足夠的重視,必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全球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我國的環境形勢更加嚴峻。據權威數字,我國可能發生荒漠化的幹旱、半幹旱區的總面積有331.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34.6%;已發生荒漠化的面積262.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27.3%,涉及新疆、內蒙、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等13個省(區)、400多個縣(市)。荒漠化的速度在加劇:20世紀80年代我國荒漠化的擴展速度為平均每年2100平方公裏,90年代加速為2460平方公裏。50年代以來,全國共有一千萬畝農田淪為沙地,3600萬畝草地變成流沙,16億畝草地退化。這些數字都使人觸目驚心。我國的荒漠化面積已比全球平均值大,擴展速度更比全球的快。而且隨著近年的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變化,西北地區趨於升溫幹燥,荒漠化將變得更嚴重。
近年北方的沙塵暴越來越頻繁,發生時間越來越早,影響範圍越來越大。例如今年元旦就已經沙塵暴侵襲北京;沙塵暴日數由20世紀50年代的總共4天,發展到90年代的共43天,以10倍速度在增加;往年沙塵暴只在北方發生,今年則已擴大到東北和華東,甚至香港也發現來自北方的沙粒。足證我國荒漠化程度在增加和惡化。
荒漠化為害甚大。首先是侵害耕地和人類居住地。近50年來全國已損失約一千萬畝農耕地和三千多萬畝牧草地。僅內蒙古鄂托克旗近30年已被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棚圈3300多座。其次是農牧業受嚴重損失。1998年4月一場強沙塵暴,已使西北地區46.1萬畝農作物受災、11.09萬頭牲畜死亡、15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8億元。第三是生態環境惡化。由於土地荒漠化,不少原來水草豐茂的草地變成了不毛之地,氣候更幹燥,河流湖泊在不斷萎縮甚至消失。著名的羅布泊消失就是荒漠化使生態環境惡化的典型例子。
新疆天山下的艾比湖又是另一生態環境惡化的實例。歷史上的艾比湖有23條河流註入,湖面積達3500平方公裏。湖內魚類豐富,水禽無數,湖周植被繁茂。到20世紀40年代,湖面仍有1200平方公裏。50年代以後,艾比湖急劇幹縮,現在只剩余530平方公裏,貯水量由40年代的30億立方米減少 較衷詰?億立方米。流入艾比湖的河流,已由歷史上的23條減少到現在只有兩條。導致艾比湖急劇湖面縮減和水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50年代以來人口劇增和水土過度開發。據專家統計,20世紀80年代比50年代人口增長了9.7倍,耕地面積擴大了8.8倍,引水增加了7.1倍。人們大肆砍挖梭梭、紅柳、甘草、麻黃,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惡劣。50年代湖濱還有15萬公頃的荒漠植被,12萬公頃草甸,現在已有60%的荒漠植被衰亡,濕地銳減,荒漠化面積已達1500平方公裏,並形成了眾多的流動沙丘,一些流動沙丘已逼近歐亞大陸橋的鐵路。
阿拉山口大於8級的大風日數已超過165天,最大風速可達每秒55米,形成飛砂走石,沙塵暴可達我國東部地區甚至日本。由於生態環境惡化,幹熱風天數已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52.2%,風沙天數增加了9倍,每年被大風刮走的沙塵達480萬噸。每次沙塵暴過後,田野、房屋、電線都蓋了厚厚一層沙土。艾比湖所在的博爾塔拉自治州每年平均有53萬畝農作物受風沙災害,每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約8000萬元。70%的草場退化,產草量減少51%。由於浮塵天氣,居民肺病、呼吸道疾病和眼病患者急劇增加。專家認為,艾比湖按目前的幹縮速度發展,不到50年就會完全幹涸,成為又一個羅布泊。艾比湖的荒漠化進程在警告我們必須立刻行動起來防止生態惡化,防治荒漠化的繼續擴大。否則,湖泊、草原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毀滅、消失。
發稿:2001年12月12日
更新:200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