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華案揭示出的“斷裂”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偉達中國大陸目前轟動海內外的腐敗大案——福建廈門遠華公司與當地政府勾結走私貪汙案,目前已進入法律審理和公開判決階段。據海內外中文媒體已經披露的內情來看,遠華案各主要犯案人實屬喪心病狂,罪大惡極,犯罪活動並直接涉及執政黨高層。
筆者以為,從宏觀角度講,遠華案凸顯中國目前政治、經濟和文化態勢的一種“斷裂”:即執政思維與行為相對於客觀形勢的嚴重滯後落伍,這值得有志中國深化改革發展的人士的深思與註意。
應當承認,中國執政黨內對商品經濟、法制社會及執政目標與操作三者關系的定位處理仍存在著巨大的誤區和混亂。一般來說,一個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過程中,應逐漸以理智代替激情,以法規代替行政,以法治代替人治。商品經濟是一種務實的人類行為,即認為人類首先是要吃喝住穿的經濟動物,人類的文明發展一定要圍繞著經濟的進步而展開。務實是一種理性智慧的哲學和文化水準,萬分要求穩重、清廉、法治和科學。而絕不是庸俗地要人放棄理想與道德的要求,無視法律的約束,降格成為只知食、色、性、財的可憐蟲。
原來靠著革命理想支撐起自己道德與行為,物質上主要是艱苦奮鬥的政黨,如果在商品經濟新條件的挑戰下不能及時以具強烈權威和操作功能的法制規範去代替原有粗獷的理想和道德傳統,不能以建設的智慧代替破壞的智慧,不能洞察經濟發展的實質要求,而是混沌不清,曖昧不已,無法堅定地棄舊從新,則勢必產生災難性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真空,導致強權和金錢可悲地聯手做亂。
盡管在新經濟發展的早期和政治文化轉型的過渡階段,在平均經濟收入還普遍低下的條件下,依靠權力腐敗牟利的發案曲線一般無可避免地呈持續上升態勢,也就是人們常抱怨的“愈反腐敗愈腐敗”。但要記住,如果不反腐敗就會更腐敗。欲早日從根本上逆轉腐敗現象的上升勢頭,就應在發展經濟的大戰略下,抓緊時間集中精力理順以上所述三者的關系,否則絕對存在局面失控壞死的風險,即腐敗墮落愈演愈烈,直至最後自己打敗自己。
矯正腐敗曲線的一個關鍵問題,乃是如何讓一個社會和經濟系統有效運作起來,是公開透明的競爭,還是靠黑箱作業的關系和權勢。這中間的斷裂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溫床。譬如遠華的主犯賴昌星,他的發跡取決於了解中國大陸當時對計算機部件的巨大需求,尤其是政府和軍方部門對此的需求。有市場需求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如何去滿足這個需求?
賴很快就發現幾乎沒有可能通過正常的商業投標競爭、市場開發和公關聯絡來攬到這樣的大筆生意。欲達目的,他必須走這個體系中的上層路線,拉內部關系,必須靠賄賂拉攏、要脅利誘,必須使這個體系中的官員墮落腐化,從而留下為他利用的充分把柄。他必須用錢、色、財等東西做潤滑劑,才能讓所面對的龐大政經系統按自己的意願運轉起來。
上這樣的潤滑劑是要花大錢的。在這種情況下,賴的非法走私也就成了自然的事,並需要撈取足夠的商業利潤,其中一部分才可作為非法潤滑劑的資本,否則,合法的商業利潤恐怕就會很難支撐非法的市場開發手段,那豈不成了虧本的買賣?這並非是為賴的瘋狂走私辯護,而是要指出像賴這樣的外在奸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政經體系本身運作規律及原則的無序和敗壞,才會給這一類人以可乘之機。
盡管中國體系運作的總趨勢是透明、公開和競爭,但這個發展程序無疑需要大大加速加力,才能蓋過腐敗發展的勢頭,才能搶在腐敗全面徹底發難以前控制宏觀局面。否則,時緊時松,晦澀遷就,中國的改革大業就很可能因為腐敗墮落而毀於一旦。
發稿:200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