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和美國總統大選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曹長青九十歲的美國共產黨總書記格斯.豪爾(GusHall)最近去世,成為美國媒體上一條顯眼的新聞,《紐約時報》為此發表了題為「美國的布爾什維克」的社論指出,豪爾二十一歲時就到莫斯科的「列寧學院」受訓,一九五九年成為美國共產黨總書記,至死都信仰共產主義。他在晚年譴責戈爾巴喬夫和葉爾欽是「把船毀沈的水手」,稱贊北朝鮮是「抗衡西方的最新奇跡」。豪爾的離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由於美國憲法保護結社和言論自由,共產黨在美國一直合法存在,總部至今仍在紐約曼哈頓的一棟八層大樓裏,仍出版自己的黨報《世界人民周報》,並設有電腦網站,不僅宣傳共產主義,還列有各州分部的聯絡信息,呼籲人們加入共產黨。豪爾擔任美共總書記之後,曾四次角逐美國總統,一九七六年得票最多的那次,才是五萬九千張。成員越來越少的美共,多年來一直靠蘇聯提供經費存活。美國作家葛若(D.Grarow)在專著中披露,「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每年向美共提供一百萬美元。」英國BBC網站最近報道說,「僅九十年代頭七年,蘇聯就給了美共四千萬美元。」豪爾的去世,雖然標志美共走近末路,但它並不意味著共產主義理念在西方死亡,因為支撐它的根基之一的「烏托邦」仍是相當多知識份子的理想。「烏托邦」這個詞有兩層意思:完美之地;但不存在。從十六世紀莫爾寫的《烏托邦》一書,到近代數不清的這類作品,顯示人類,尤其是知識人對完美主義的幻想。更糟的是,烏托邦不僅作為「完美」被追求,而且被作為治療「不完美」的藥方,於是人類出現了共產主義大災難。
追求完美,制造災難
蘇聯解體後,美籍日裔學者福山發表了「歷史的終結」一文,曾引起很大反響。他指出共產主義在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崩潰,證明自由主義打敗天下無敵手,「歷史已終結」。但實際上福山的結論過於樂觀,他忽視了共產主義根基之一的「烏托邦」理念,在西方知識界仍有巨大的市場。在歐盟十五個成員國中,十一個現在是社會主義政黨執政;在被稱為實行「原教旨資本主義」的美國,左翼的民主黨仍有強大的聲勢,並已執政兩屆八年。這些政黨背後,都有人數眾多的左翼知識份子支持。他們的基本理念仍在「烏托邦」的框架內,都是追求完美主義,想建立理想社會,強調平等,均貧富,實行高福利(不得不高稅收),排斥市場經濟,擴大國家功能,由政府統籌社會。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的政見,相當反映這種左派的烏托邦理念----要實行全民醫療保險,政府包辦學校,減免窮人稅收,提高福利等。這種理念和共產主義有相通之處,美國共產黨的電腦網站(CPUSA@rednet.org)呼籲的就是:收入六萬美元以下的免交稅;政府包辦幼兒園和學校,一律免費;國家提供全民醫療保險,向富人和企業徵高稅,反對市場經濟等。還公開呼籲共產黨員支持克林頓。
這些口號和訴求聽起來「動聽」,看上去「悅目」,但實行起來,結果往往是災難。因為均貧富的平等,就是「劫富濟貧」,最後大家一起窮。如同法國一句著名幽默所言,「左派喜歡窮人,結果制造出更多窮人。」擴大政府職能和公有成份,不僅造成更嚴重的官僚主義,而且由政府包攬、設計社會,本身就帶有極權主義色彩。當「均貧富」和「平等」成為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時,人的財富不僅受到威脅,最後自由也會被剝奪。
當然,一個社會不能對窮人根本不管,人類應該有同情心。但這種「管」必須在相當的限制之內。因為「人之初」不是「性本善或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性本懶」,如果一味給窮人福利,等於僅給他魚吃,而不迫使他去釣魚,只能助長人的懶惰,結果這種「同情」,會導致他永遠貧窮。同時,政府強行對那些勤奮勞作者高稅收,然後將高福利分配給不勞而獲者,這樣既不公平,又造成經濟發展滯緩。
烏托邦理念,媒體的主旋律
美國經濟所以強盛,很重要的因素是右派共和黨和右翼知識份子多年宣揚「反烏托邦」。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布希的主要口號,就是恢復「裏根主義」,繼續美國前總統裏根的理念。「裏根主義」有叁個核心:反共產主義;反大政府;充分自由市場經濟。其根本價值取向是,強調個人,強調自由,而不是像左派那樣註重的是政府和平等。
但美國左派仍有相當大的勢力。大學、好萊塢、主流媒體,是左派知識份子的叁個大本營。在總統大選之際,美國最主要的四大電視臺(CBS、ABC、NBC、CNN),兩家大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兩大新聞周刊(《時代》、《新聞周刊》),主旋律都是左派理念,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烏托邦的理想,那種誘惑人的完美境地,仍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份子。最近,在紐約公共圖書館,正在展出一個名為「烏托邦:西方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的展覽,展出了約四百件關於烏托邦的書籍、電影、繪畫等,其中有納粹和蘇共的烏托邦宣傳。記者對此報道說,「烏托邦承諾給人們更完美的世界,結果是不可忍受的災難……就像《一九八四》和《勇敢的新世界》(BraveNewWorld)所描述的那樣。」雖然共產主義今天在全球已走到尾聲,但烏托邦的幻想,仍像毒品一樣吸引著無數知識份子,所以「歷史」遠沒有「終結」,人類絕不可樂觀。(載《開放》十一月號)
發稿:200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