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下崗饅頭”越做越大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網10日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零點還沒到,僅僅合了幾小時眼的王冬,便在別人進入夢香之時從床上爬了起來———過去兩年多,她就是這樣,“黑白顛倒”,過著與常人生活規律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夜幕下,秋涼如水。這是11月3日,貴陽市小河區長江路中段的幾小間合計不過1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裏,和面、上甑、起籠,一片熱氣騰騰中,30來歲的王和另外三位姐妹,又開始了一天中最繁忙的工作。屋檐下,“遵義下崗饅頭”幾個白色的大字,經路燈映照,格外醒目。
在貴州,“遵義下崗饅頭”不是一塊普通的招牌,而已經成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艱苦創業精神的一種象征。
1998年1月,因為經營困難,黔北名城遵義市郊的國有大型企業———遵義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出現大批下崗工人。直面人生挑戰,60名下崗女工放下國企職工的架子,組織起來生產饅頭,並勇敢地喊出“下崗饅頭”的聲音,走上街頭叫賣。對此,本報曾在1998年配發評論,發表過多篇連續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也在頭條予以了報道。一時間,“遵義下崗饅頭”名滿貴州省內外。
從第一個“下崗饅頭”攤點出現到現在,女工們憑藉自己勤勞靈巧的雙手,一步一個腳印,在僅有一個生產基地的情況下,逐步在遵義市區建立了20多個銷售點,安排公司內外下崗職工超過百人,並開始生產其他糕點。當年上街創業的女工中,積累資金入股分紅而成為“老板”的就有20多個,普通工人平均月收入也達到2000元,是下崗前收入的5倍以上。小小饅頭,賣出了廣闊天地。
完成了最初的經濟積累的女工們並沒有打算就此停步,她們曾申請註冊“下崗”商標,盡管未能成功,但卻啟迪了她們放眼遵義之外,進行品牌擴張的思路。
今年5月,這實質性的一步終於邁了出來。瞅準小河區內的國家級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林立,特別是北方內遷的三線企業職工多的特點,由王冬等10名女工擔綱,“遵義下崗饅頭”將跨地區經營的第一個生產點定在了這裏。盡管經營場地不大,生活和工作都在一塊兒,但對於“下崗饅頭”而言,其意義絕不亞於當初牌子的創立。
如今,小河生產點已經在貴陽市拓展了20余個銷售點、60多個固定批發點,日均可銷5000余個饅頭。
由此出發,10月,“下崗饅頭”又在更靠近貴陽市中心的南明區油榨街貴陽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附近,開設了第二個生產基地。很快,其日銷饅頭亦達到四五千個左右。
首次“出山”的極大成功,進一步鼓舞了下崗巾幗的創業勁頭。日前,通過到攀枝花等地的詳盡市場調研,她們更決定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把目光瞄準省外,瞄準四川、新疆等更廣闊的市場,著手策劃遠距離的生產基地。
遵義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林昭南說:“‘下崗饅頭’的品牌及其成功,不僅屬於我們可愛可敬的下崗職工,更屬於全體遵鐵職工。她表現出來的創業精神,對於我們整個企業的發展都有著深刻的觸動和啟示。”
有消息證實,在“下崗饅頭”充分發酵、越做越大的同時,經過全體遵鐵人上下同心的艱苦奮鬥,多年虧損的“遵鐵”將有望在今年確保一舉扭虧。
發稿:200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