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写琴声的惊天佳作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兰音元和十一年(816年),见证了大唐音乐与诗歌领域的一件盛事。一位异国高僧,踏上了中土长安。他随身携带一张八尺长的古琴,凭藉精湛高超的琴艺轰动了京城。高僧四处拜谒文学名士,请求赐诗。
李贺诗云:“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优美的诗歌,将高僧用琴乐治愈疾病的奇迹广为传播。
还有一位中年文士,同样感动于跌宕起伏的音乐,挥毫赋诗。因为他的诗作,后世记住了高僧的名字,也永远记住了出神入化的音乐。这首诗就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诗境赏析
这首摹写古琴音乐的诗作,历代颇受赞誉。清代诗评家方扶南,把它和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一同推举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赞“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听颖师弹琴》共十八句,可分为两大层次,前十句表现颖师独奏的琴乐,后八句阐发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开篇即引人入胜。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小儿女耳鬓厮磨、互诉衷肠的呢喃细语,描绘温柔纯粹、婉转细腻的琴乐。琴声以甜蜜的情意为主调,同时包含恋人间特有的嗔怪薄怨的复杂情感。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琴乐中的微妙情绪,并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加以展现,很容易让读者心领神会。
“划然”一词,表明琴声突然从缱绻多情,变得慷慨高昂,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赴战场、冲锋陷阵,构成一幅雄豪奔放的战争画面。诗人同时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将稍纵即逝的耳闻之声,转变为有声有色的想象之景。接下来,他连续创设一连串不同的场景,刻划不同的音乐段落,妙喻环生,令人耳不暇听,目不暇接。
那曲调千回百转,时而悠扬高远,像浮云飘荡天际,柳絮随风高飞;时而繁复喧闹,如百鸟争相啼叫,时而清越嘹亮,如凤凰孤飞独鸣。琴音更是高低错落,难以捉摸,时而一路高升,艰涩如攀登顶峰;或戛然跌落,急转如飞流直下。
诗人从乐声落笔,集中笔墨描摹音乐的妙境。他没有描写演奏者的技法、演奏的环境等要素,不仅让读者专注于音乐本身,跟着诗人体验完整的琴曲;而且反映诗人赏乐过程中物我两忘的情态,从侧面突显颖师卓越的技艺。
第二部分,诗人用饱满的情感、夸张的言辞,表达音乐带来的震撼,同时更为直接地盛赞颖师琴艺。他首先自谦,感叹自己空有两耳,却不懂丝竹清音,无法道尽琴乐真谛。即使这样,诗人仍然被深深感动:随着音乐的变化,他坐立不安,后来更是激动万分,泪如雨下。他深感无法承受剧烈的情感波澜,不敢卒听,赶忙推手制止。
本来人们对于喜爱的音乐,百听不厌,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拒绝听琴的行为,突出琴声蕴含的绝妙技艺和动人情感。末二句以看似埋怨实则惊叹来抒怀,再次渲染琴音的感染力。诗人感慨,颖师的琴声实在是非同凡响,请别再把冰与炭同时填入胸中,莫让自己忽而忧伤、忽而欢喜,不断承受情感的强烈波动吧!
一支乐曲飘然而来,又戛然而止,整首诗更写得富于变化,气象纵横开阖。曲中境,犹如四幅画卷,读者在诗句中移步换景,饱览无限风光。曲外情,欲扬先抑,反常的举动和特殊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之高、琴乐情感之浓。
发稿: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