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漫谈“孝”(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归去来兮

【明心网】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其实这也是儒家的话,这句话曾被人用来作为打人的棍子。这里不想去讨论,百善里这孝是不是第一位的,应当说“孝”很重要。但这里这个“孝”必须是符合善的,或者说应当是符合义的,义前面还有仁,再前面还有德,更前面还有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不是说你听父母的话,为了父母而做什么就是孝,否则就是不孝。

你为了养父母,你去偷盗、抢劫,贪污、受贿,连善多做不到,更不要说符合义了,那怎么谈的上孝。你听父母的话,逆天叛道,数典忘祖,欺师灭祖,欺骗天下,那能是孝吗?前面说过,庶人养父母的物质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而得来的;士以上的阶层,不是说养了父母,对父母好了就算孝的,当然那也是根本要做到的。

古代有句话,叫“忠孝不能两全”,现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这个“忠”是愚忠于皇帝,一切听命于皇帝,为皇帝死就是“忠 ”了。其实忠不仅仅是对皇帝而言的。古人与人交往、做事多要讲忠。曾子曰“我日三省我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的“忠”作尽心竭力解。忠字上中,下心,我的理解把心摆的中正,把事放在心上,尽心竭力的做事,可谓忠也。

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我不知道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但它不符合孔孟时代儒家君轻民众的理念,前面也说过,儒家并不提倡盲从。忠于皇帝,其实应当是倾心竭力为皇帝做符合道义之事;现代我们可以把它引伸为倾心竭力去做符合普世道德之事。这里的“忠”是士、卿大夫、诸侯、天子之“孝”,而 “孝”只是庶人的孝(以养父母、照顾父母之孝。)当为国尽忠(大孝)时,“孝”(小孝)应当由国来承当,那样忠孝就不矛盾。

“孝”的概念,也不是一直就有的,是儒家提出的教化民众的方法,一家人因有恩有情、血缘关系,教其慈爱、敬顺,比较容易,然后再推向天下。“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礼记.曲礼上》)按老子的说法,儒家是大禹时代开始的。老聃曰:“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并起。”(《论语.寓言十四.下》)也许孝也是那之后才有的概念。

孔子描绘过在他之前的古代,有一个大道能行的理想社会状态,那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鳏)寡孤疾,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第三十二》),那时的人们也就无需提孝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里的绝仁弃义其实不是不要仁义的意思,而是返本归真,回到更高的有德、有道的本来状态 ,不提“孝 ”已符合“孝”的要求了。

“孝”是对在家人说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人类道德、维护人类秩序,佛、道、西方正教的出家人,直接就是为了提升道德,无需以孝来衡量,他们讲善、讲慈悲、讲博爱,对所有人多要好的,是更高的要求,他们为维护人类道德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