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官府又称为“衙门”?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心语【明心网】清朝著名的章回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上载:“着他写一张状子,只管往有司衙门中告去。”及清朝戏曲家李渔所作十种曲之一的《玉搔头.奸图》曰:“只指望讨几封荐书,往各衙门走走。”这里出现的“衙门”,都是指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古代官府又称为“衙门”呢?
衙门是古代官署的一种俗称,就是官吏办公、办事的地方。如《广韵》上载:“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据宋朝钱易《南部新书.庚》上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因此,衙门原作“牙门”,讹误变易后才称为“衙门”。
古代军队驻扎戍守,主帅或主将的军营前会树立一牙旗作为军门,称为“牙门”。在《周礼》上称为“旌门”,如《周礼.天官.掌舍》:“为帷宫,设旌门。”另《国语》上则称为“军门”,如《国语.齐语》:“执-⒐牧⒂诰拧!比庠蒲羧宋ふ眩ⅲ骸熬牛?煳牛艚裱烂乓印!?p>又《后汉书.袁绍传》:“曲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李贤.注:“《真人水镜经》曰:‘凡军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坚;若有折,将军不利。’牙门旗竿,军之精也。”
所谓的“牙旗”,就是天子或将军立在军营前的大旗,因为旗竿上通常用象牙做装饰,所以称为牙旗。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薛综.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由此可见,“衙门”最早是军旅中的称谓,后来逐渐移为朝廷官署所使用。如宋朝司马光等人纂修之《类篇》上载:“古者军行有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
此外,古代的衙门为了显示出气派、威严,大门多开六扇门。所以,后来也以六扇门代指官府、衙门。关于衙门的谚语有“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深似海”等。@
发稿:2009年11月14日
更新:2009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