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地而合神明(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沉静【明心网】书

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网路图片)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
欧阳询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 必须排除杂念、荣辱皆忘、全神贯注,达到入静专一的状态。然后,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力,透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
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说明练楷书能养气安神,消除烦躁。而隶书因其书法沉稳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头痛、失眠的人气血平和,情志自调。书法家长寿的原因就在此中吧?!
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
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书法家悬腕运笔,掌虚指实,快而不急,慢而不滞。捕捉到“鸾舞”之姿,“龙腾”之态,可达浑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状态。
唐太宗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强调书的“筋骨”和“神气”,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沉静。”
书如其人,“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朱和羹《临池心解》)
画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净化提升,渐入佳境,甚至有治病的奇效。(网路图片)
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以逸品为至高境界,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比,飘逸出尘,无可仿效。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净化提升,渐入佳境,甚至有治病的奇效。秦观看王维画的《辋川图》,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屡治不愈的肠胃病症状,竟一扫而光。
王维辞官,诵经奉佛,虔诚向善的生命状态融于笔墨,纯净的能量、清凉的气息从画中缓缓散发出来,令人赏心悦目,对健康颇有助益。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也是个修道之人,他经历坎坷,少年早慧,才华出众,因与权贵不合,后被连累入狱,50岁才自由。他打坐修炼,画风也变得空灵超逸,苍莽沉雄。他云游七年,深得山水之韵。年近八旬,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成就很高,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影响后世甚远。
在诸多顶极文人画家中不乏修炼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画僧”,画法特点清静淡泊,而又各具特色。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涛影响较大。
通天大道
古代文人不媚权、不从俗的优良道统,从思想人格到艺术上的自由独立,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苏东坡贬官黄州后,继续做精神的逍遥游,诗词书画,道、禅的气息弥漾其间,寄寓着一种超然物外、与天地同化的情趣。
曹雪芹宁可卖画维生,也不愿到皇宫当御用文人。在困苦潦倒中,他潜心创作了千古名著《红楼梦》。
能达“神品”、“逸品” 者,乃非凡之人,有通天本事的人,是沿着技艺这条路攀升,上达天人合一境界,与神相通的得道之人。@*
发稿:2009年5月31日
更新:200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