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唐代的宗教建筑(三)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最早的唐代木结构殿宇-南禅寺大殿(网路图片)

◎王晶

【明心网】建筑实例:

现存的唐代佛塔

· 楼阁式塔

木结构楼阁式塔是唐代塔的主流,但唐代砖造的佛塔逐渐增多,逐渐取代了木塔,木塔容易毁坏,所以现存的两座唐代楼阁式塔都是砖砌仿木结构的。一座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建于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一座是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建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两座塔的整体形象皆简洁、稳定而敦实,塔身没有复杂的装饰花样,是质朴刚健的唐代建筑风格。


雄伟庄严-西安大雁塔(网路图片)

中国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两座以大小分别,且都以“雁塔”为名的,它们就是西安“大小雁塔”。“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时修建的,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经回来后,仿印度雁塔样式修筑的,作为藏经之处;而四十多年后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的一座较小的塔,被称为“小雁塔”。

大雁塔缘起唐三藏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大慈恩寺”内,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大慈恩寺”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以后的唐高宗)为追思母亲文德皇后所建,一直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建筑。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唐三藏)于贞观十九年回国,“大慈恩寺”建成后,唐王朝特令在寺内修建了“翻经院”,请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翻译了很多以前没有传入汉地的经书,同时修正了以前经书中翻译错误的地方,佛法得到空前的弘扬。

大雁塔晚于大慈恩寺14年建造。玄奘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与佛像,于公元652年向朝廷上表,提出请求在大慈恩寺建一座塔。

“大雁塔”外形的变迁

玄奘法师亲自设计并督造的大雁塔初建时,塔的主体为五层建筑,塔立面呈三角状,表面是砖,里面是土。此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塔基成方形,边长120尺,约现在的42米左右,塔身加塔刹相轮、露盘通高180尺。经历五十多年后,受风雨严重浸蚀,砖缝裂开损毁。武则天与王公们将之改建为七层的楼阁式的中国式佛塔。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据《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若干年后,又因兵火之燹,最上面的三层毁坏。于是后人在七层处收顶攒尖,在塔体外又包砌了一层砖,就是今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建筑”,塔为七层,底层边长25米,地面至塔顶64米。用砖结构模仿木结构的斗拱风格。形状和结构是西域式的。砖墙上显出“棱柱”,明显的分出墙壁开间。塔身为青砖砌成,塔的各层壁面做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塔身中空,有木梯盘旋而上。每层为方形塔室,四面各有砖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光尽收眼底。塔身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浑然一体,造型简洁庄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凸现出了大唐的盛世风范。

“雁塔”之名的由来

大雁塔之名由何而来?其实它源自佛教“ 瘥雁建塔”的传说。玄奘大师在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

据说在古印度因陀罗势罗诃山(帝释窟)的东峰有座寺院,里面的僧人信奉的是小乘佛教,是允许吃肉的。有一天,一位比丘在散步时看到一群雁从天上飞过,便开玩笑说:“如今肉食不够,菩萨应该知道啊!”话刚说完,一只大雁忽然飞回来撞地自杀,似乎是要殉身以献;比丘将此情景告诉了其他比丘,大家相当悲伤,悟到这是如来命此雁垂诫,于是改奉大乘,从此戒肉。并建窣堵波,即坟墓,也就是塔的原型,将大雁埋在其下,以彰显如来的教化之德;从此以后雁塔就成为对佛塔的泛称。在慈恩寺塔建成后,一般便俗称它为“雁塔”;后来荐福寺的塔也被叫做雁塔,为了区别,就把慈恩寺塔叫做“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做“小雁塔”。

“雁塔题名”的典故

西安的雁塔引出历史上许多故旧往事,其中“雁塔题名”可谓唐代的一大盛事。由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开始,进士科放榜后,同年们先在大慈恩寺附近的曲江举行宴会,即“曲江宴”;而后到寺中将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是文人们最光荣的时刻,称为“雁塔题名”。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 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明清时,“雁塔题名”之风气又见兴盛。当时的题名,文举在大雁塔,武举在小雁塔,约定俗成,历时多年不衰。现今,明清时题名的刻石保存不少,尤以史料价值见长,有以书法杰作为人称道的,洋洋大观。

释迦牟尼足迹石

大雁塔五层上,现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实,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当年玄奘法师西行佛国印度求法时,分别在屈支国、乌仗那国和摩揭陀国等处,先后观礼过几处佛足造像遗迹。《法师传》中记载在摩揭陀国,“一精舍中有如来所履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万字华纹及瓶鱼等,皎然明着。是如来将入涅脖发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也”。佛寂灭后,在其站立的石上就留下了足迹。

传说释迦牟尼寂灭后,佛教徒们争先前往礼拜其留下的足迹石。其它邪教非常忌恨,为了消除佛的影响,他们前去用斧子、凿子把足印石破坏掉。可是第二天,足印石又恢复原样。邪教徒又去把佛足迹石搬到河里,可第二天,足迹石又神奇般地回到原处,自此以后佛教影响更大。据《观佛三昧海经》载,如果人们画佛脚印迹,会给人们带来喜悦和福气,可以消除劫难等等。据有关资料,佛足雕造约始于公元前二世纪,在佛教早期艺术中,佛足印的雕刻绘制作为独立题材和表现形式出现。

玄奘法师将其图案携带回国,进呈给唐太宗,遂奉旨按图刻石供奉。佛足遗迹在山西五台山、陕西宜君玉华宫、耀县文化馆、西安卧龙寺都有遗存。当前陈列于大雁塔上的佛足迹石,其史料依据完全来源于玄奘法师的传记著作及所刻制供奉的实物资料,其图案较国内其它几处的佛足印造型更原始、更生动、更珍贵,佛足五趾微张,方颐圆满,具有典型的异国风格。只可惜因历史远久,原刻佛足印石已残缺不全,漫漶不清,难识庐山真面目,终成憾事。

关于佛足的具体资料,佛经中描写:“如来手足,诸指广大圆满,并皆柔软,足下平满,不容一毛”,等等。在如来足迹上分布有体现奋不顾身宝佛相的图案:大趾刻有莲花纹,其余四趾刻“蹿”字纹,每趾第二趾骨部位刻眼状纹,大趾下刻三钴,二趾下刻双鱼,四趾下刻宝瓶,五趾下刻宝螺,足掌心刻千辐轮纹,千辐轮上方刻月牙纹,下方刻象牙纹,轮下刻三株并蒂莲及小千辐轮组成的“梵王顶”相图案。

佛足掌心的大千辐轮之辐数为50条,外围轮柄为30个,象征法轮常转。整个佛足丰腴圆满,构图丰富,含义深刻,其尺寸硕大,非常人所能及,佛足长一尺八寸,宽约七寸,折合为长50厘米,宽20厘米,与玄奘所记载的摩揭国佛足印长宽相似。

成为历史珍品的雁塔石刻

除题名刻石之外,两座雁塔还保存了许多碑刻,尤以大雁塔的石碑最为著名。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灾,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砖龛内,镶嵌着唐初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为玄奘所译佛经写的。石碑侧雕刻有蔓草花纹,图案优美生动。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经为慈恩寺创作过许多壁画,可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底层四面的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有佛像、建筑、图案等。尤以西石门楣上的佛殿图,线刻工艺精湛,尤为珍贵,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在中国古建史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雁塔塔身高大坚固,造型简洁庄严,朴实大方,气势雄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是另一大塔的类型,现存的唐代密檐式塔有西安小雁塔、河南法王寺塔、大理千寻塔和蛇骨塔。


玲珑秀美-西安小雁塔(网路图片)

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一公里处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建筑物,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小雁塔是典型的“密檐式砖构建筑”,原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塔高高43.38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塔形秀丽。塔内中空,可由砖木结构的楼梯登临。

高僧上表修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如同唐初玄奘为了保存从印度带来的佛经而上表请求唐朝皇帝出资修建位于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一样,小雁塔也是一位高僧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的。这位僧人就是义净法师,他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少了当年玄奘西行遇到的几多风险。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O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O0余部。

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史籍《长安志》卷七中明确记载小雁塔是“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景龙”是唐中宗年号。荐福寺本是唐中宗李显的在藩旧宅,二次登帝位后,又重新令工部将寺大修了一番。皇帝李显生性懦弱,凡事要问皇后的主意。皇后得知义净法师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之后,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来修建塔,宫人们无不慷慨解囊,捐的钱建成了塔后还有剩余。

小雁塔“神合”

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神奇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六级大地震,将小雁塔中间部分,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隙。而时隔34年,1521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此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将此现象称为“神合”。1555年9月,一位小京官名叫王鹤,在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闻了亲自目睹这“神合”的“堪广和尚”讲这一奇事后,惊异万分,便将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后来,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特性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半圆球体,夯土层深而广,如同一个实心锅,受地震时,压力能平均分散,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上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其周边进行过勘探,发现小雁塔塔基四周直径60米左右的地下,由外至塔基中心处的夯土层逐渐加深,中心部位是数层青石,上面用砖砌出塔基,同时地面垒了三米高的台基,其正上方才是塔身。

虽然小雁塔在一千三百年内历经七十余次地震,史载大地震曾使其三次开裂又三次复合,尤其是1556年的一次地震将其由56米的完整高度震为43米的现存高度。但是至今其塔身不倾斜,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先民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远看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塔一大一小,很相像。大雁塔在挺拔中显得更有雄伟英姿,而小雁塔却在挺拔中露出几分秀美的风采。皆是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