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反而大巧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徐刚【明心网】在事业开创的领域里,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做事态度:一种人抱着老老实实的态度,不取巧,不弄小聪明,执著地甚至是有些笨拙地做事情。另一种人抱着投机取巧的态度,处处找捷径,时时显精明地做事情。前者为数太少,后者人数众多,前者往往能成大气候,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因为有大巧,后者往往只能成小事情,甚至连小事都做不成而毁于自我的取巧之心。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取巧,一个不取巧,取巧反而无大巧,不取巧反而有大巧。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啊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细致和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
籍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从此,他名声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的鼎鼎大名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这位创造奇迹的人,用的是最老实、笨拙的方法,执著地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伟大壮举。这种老实、笨拙的执著才包含着大巧和大作为。因为人只要去除了取巧、偷懒、玩弄聪明等等心理,代替的是专一、沉稳、执著、锲而不舍等等不取巧之心,就能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物我合一的境界,就能把事情做到成功。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做事情总是在算计、计较、玩弄聪明,结果失去了一颗纯一的心境,失去了锲而不舍的专注和凝神,不能物我相合,不能进入大的境界,不能获得大的成功。
传说有两个人在沙漠中旅行,其中一人根据指南针确定了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另一个人总是想寻求所谓“捷径”,不停地变换他的方向,因为他发现迷人的村庄和湖泊总是出现。结果,第一个人终于走出了沙漠,第二个人受海市蜃楼的迷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葬身于茫茫沙漠之中。
人生在世,一旦确定做事的方向,就坚定不移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保持心地的简单纯粹,不玩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心静如水地融入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才会突然发现,一切那样得心应手,仿佛有自然的力量在助人成就大事。相反,玩弄心智,人为地干扰自然规律,贪取豪夺,结果自乱其心,终一事无成。这就是:大拙反而大巧,取巧反而无巧。正如老子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发稿:2006年2月5日